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读 > 正文
从“限制”到“推动”,酿酒业迎来30年未有之新政策机遇?
来源:《华夏酒报》/中国酒业新闻网  2025-11-03 09:29 作者:杨孟涵

上半年还饱受“禁三公”政策冲击的酿酒业,即将迎来30年未有之新机遇?

相关信息显示,近日,工信部起草了《关于推动历史经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2026—2030年)(征求意见稿)》,这份指导意见,公开申明“推动丝绸、茶叶、瓷器、酿酒、中药、文房四宝等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华传统特色产业发展”。

若这份“指导意见”正式落地,则意味着其将成为30年来,对传统酿酒业从“限制”与“调控”转换为“推动”的非常有影响力的“政策”文件之一。

从调控到扶持,白酒入列“历史经典产业”

由传统农业、手工业衍生而来的酿酒业,一直处在一个特殊的位置:一方面,它在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祭祀、宫廷宴饮、日常生活中都不可或缺;另一方面,由于它的种种特性,而在历史上屡受禁令限制。

这一次,显然不同。《关于推动历史经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2026—2030年)(征求意见稿)》从国家层面,将酿酒业明确为“历史经典产业”,提升了行业的文化属性和战略地位,为白酒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政策导向和支持框架。

在该文件第五章节《培育历史经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生态》第(十八)条中,明确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要求“有关地方将历史经典产业纳入本地区重点工作,对欠发达地区予以倾斜支持,强化产业与财税、金融、科技、贸易、环保等政策的协同联动。行业组织及时反映企业诉求,加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

文件提出,加强对核心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并对外资并购持有非遗技艺的企业加强审查,这将有助于保护传统老名酒的工艺传承,巩固其核心竞争力。

“酿酒业的非遗酿造技艺,显然非常符合历史经典产业的相关要求。”有业内人士表示,国家级非遗技艺集中于名酒企业身上,还有一些地方级非遗技艺,显然也都在政策扶持之列。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显示,截至2024年,共有20余项与白酒直接相关的传统酿造技艺入选,涵盖蒸馏酒、发酵酒等多种类型。其中,2006年首批入选国家级非遗技艺的“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有茅台酒酿制技艺、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汾酒酿制技艺、绍兴黄酒酿制技艺。

图片来源:五粮液集团公众号

在后续批次新增的白酒非遗项目中,五粮液、古井贡酒、剑南春、西凤酒、董酒、洋河大曲、水井坊等酿造技艺先后入选。加上各省市推动的非遗项目,整个酿酒业入选非遗技艺范畴的达20余项,这无疑会成为酒业“历史经典产业”的核心所在。此外,该项文件还强调,驱动科技创新与智能化转型、拓展多元化融合发展场景、加速品牌建设与国际化进程等发展方向。

“事实上,这也是各大酒企正在做的。”有业内人士表示,例如,名酒企业纷纷上马智能化酿造体系,完成了对于老工业体系的改造,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这无疑符合国家的产业调整方向。

而针对政策所鼓励的“历史经典产业+文化/旅游/康养/教育”的方向,事实上,酿酒企业正在推进的工业旅游、酒庄体验、康养酒品、研学教育等新业态,已经将企业从单一的生产方,转变为文化体验和生活方式的提供者,创造了新的增长点。

屡受限制,历史属性让酿酒业获得新机遇?

“这是近30年来,第一次用政策的形式,明确对于酿酒业的扶持,意义重大!”酒业专家、九度咨询董事长马斐如是评价。

实际上,就在今年,酒业还饱受“禁酒令”的冲击。而回顾改革开放后的酿酒业发展史,其实也充满着波折。

20世纪80年代初,逐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民营经济开始冒头,大量乡镇出现民营酿酒企业。不过这个时候,正处在计划经济的后期,物资供应还不十分充裕,白酒同样是紧俏商品,处在价格管制的阶段。

直到1988年,国家放开名烟名酒价格管制,白酒行业走向市场化,白酒业迎来了第一个黄金发展期,但是,规范性限制也随之而来。

1998年,国家出台《酒类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强化生产资质监管;2001年5月1日起,国家对白酒进行从价和从量相结合的复合计税方法。

“规范和限制并行,因为白酒业属于传统行业,并不属于受鼓励的高新技术行业。”马斐认为,规范与限制并行,让白酒业既能获得发展,又不至于偏航,毕竟其属于农业的衍生行业。

2003年,白酒业再度进入黄金发展期,但是此后,政策层面对其限制多于鼓励。

2011年,“酒驾入刑”让有车一族对饮酒日益谨慎;2012年,“禁三公”相关规定严重冲击酒业,让酿酒业进入一轮调整期,不过,由此也促进了名酒市场化进程,推动了茅台等名酒依赖市场而非依赖公务宴饮而发展;到了2025年,“史上最严禁酒令”出台,其核心条款明确要求,“公务接待工作餐不得提供高档菜肴、香烟,不上酒。”

“酒驾入刑、‘禁三公’都是非常必要的举措,推动酒类消费与违法行为相隔离,也推动酒类市场化进程。”马斐认为,由于过去白酒非常依赖政商宴饮,所以遭受了严重冲击,这可以看作是政策层面对于白酒产业的限制性调控。

“这次推动历史经典产业发展,无疑是从另一个层面,也就是文化传承的层面来看待酒业。”马斐表示,新的文件不仅重视酿酒业的文化传承,更重视这一历史经典产业的现代化,提出了“智能化”等发展方向。

那么,在这一文件的鼓励与推动之下,白酒业未来将会获得哪些机遇?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

借势而为,发挥“文化”核心属性才能焕发新生?

政策导向的转变,从“限制”转向“支持”。

业内人士认为,过去的政策更多是解决酒业“过热”“无序”等问题,带有明显的限制和规范色彩。而新政策则将酿酒产业视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和重要的经济产业,态度是积极主动地扶持和赋能,旨在将其培育成价值链高端的优势产业。

那么,从过去的调控和限制,到今天的主动扶持,这中间有哪些变化?

据业内人士观察,过去对白酒业的调控工具,主要从准入、税收、行政命令上体现。譬如,生产许可杜绝了一大批不具备标准化生产能力的中小作坊,而从价从量计税也淘汰了一大批只能生产低端酒的中小企业,禁酒令则限制了名酒消费的过热和炒作。

最为关键的是,过去的政策将酒类当作“普通商品”,而如今,将其视为“历史经典产业”。这意味着,其发展逻辑将从单纯追求规模转向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统一。

“相比过去调控政策工具的单一,现在新政策对于酒业的扶持是全方位的。”业内人士总结称,新政策涵盖了从原料基地建设、核心技术攻关、智能化改造、品牌打造、人才培养到市场开拓的全产业链环节。

那么,白酒业该如何利用好这次政策扶助,从而加速发展?

业界认为,首先是重视文化赋能——“历史经典产业”的涵义,就是注重其历史传承性与文化属性,作为传统产业的酿酒业,更应该系统梳理和挖掘自身的历史沿革、酿造工艺、文化典故,积极参与非遗申报,将品牌故事与现代传播方式相结合,提升品牌的文化附加值和认同感。

其次是拥抱数智科技,推动产业升级。譬如,企业加大对酿造自动化、智能化、质量溯源、供应链管理等环节的投入,建设“智慧酒厂”。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偏好,指导产品研发与营销。

还有探索“白酒+”融合业态,创造新增长极,打造酒旅融合项目(如酒文化博物馆、酿造体验之旅),开发适合康养场景的低度、健康型白酒或露酒,与文创IP合作推出联名产品,开展白酒文化研学活动等。

其他诸如绿色低碳化酿造、强化产业标准引领等,也都是重要的、契合“历史经典产业”的发展方向。

根据这份文件,“历史经典产业”的发展愿景,是到2028年培育50家以上百亿规模龙头企业,打造若干千亿级规模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塑造100个以上世界知名品牌,形成梯次分布、优势互补的产业布局。

环顾市场,目前,年营收百亿以上的酿酒企业已经达十余家,这意味着,酒业未来势必会在“历史经典产业”名录中占据重要一席。

编辑:尤明珂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