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读 > 葡萄酒 > 正文
酒窖式微,复合型实体店成型
来源: 《华夏酒报》  2015-08-26 09:53 作者:杨孟涵

  去年出现的葡萄酒窖关门潮延续至今,这既是以往政务消费畸形影响的延续,也是新兴平台、市场供需关系冲击的结果。

  陷入困境的葡萄酒实体店,正面临着数量波动、渠道变革的多重问题,但这种波动与不确定性,也塑造了多元化特征的复合型实体店。

  实体店困境

  与白酒的专卖店、烟酒店模式相比,葡萄酒的实体店更多以酒窖体现,但是起步晚于白酒的葡萄酒终端实体店,也面临着诸多困境。

  自葡萄酒行业进入调整期以来,大量葡萄酒窖面临关店倒闭潮——业内人士表示,部分在2009年、2010年葡萄酒高速上升期间运作的酒窖,面临着租约到期、市场不景气的双重困境,关店或者倒闭在所难免。

  上海卡斯特酒业总裁潘汝显曾表示,他所接触过的开办酒窖的经销商中,大约60%是亏损的,20%是保本维持,而只有20%是盈利的。

  有业内人士传言,浙江温州是传统葡萄酒消费大区,在其高峰期酒窖遍布,据称有多达400多家酒窖,如今有一半以上转让或关闭。剩下的也有不少在苦苦支撑,或寻求新投资者加入。

  在酒类消费大省河南,同样出现了这样的状况,据悉2014年度,河南郑州有一大批葡萄酒窖出现关店或者倒闭现象。

  郑州著名的百堡酒窖在当年关店,而曾盛况一时的农科路酒吧一条街,最多时曾有六家葡萄酒酒窖,如今则出现多家关门的情况。据业内人士介绍,在葡萄酒市场兴盛时期,不止业内多有介入,业外资本也蜂拥而至,郑州市葡萄酒酒窖从最初的三四家一下增长到三四百家,竞争激烈而残酷。

  据称,郑州葡萄酒酒窖之中,30%~40%处于亏损经营的状态,20%~30%处于濒临关门或已经关门的状态,剩余企业则是维持现状或略微赢利。

  在业内人士看来,2014年开始的酒窖倒闭潮已经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蔓延到成都、武汉、南京等二线市场,以及部分经济发达的三线城市。这种倒闭潮蔓延之大,已经覆盖了大部分消费市场。

  “葡萄酒实体店发展时间不长,生命周期更短。”有业界人士表示,相比于白酒实体终端,葡萄酒实体终端的高速发展期不足10年,甚至于高峰期只在这两三年内形成。但是自从2013年起,葡萄酒实体店就遭遇到了重大危机。

  陕西葡萄酒业内人士刘强告诉记者,陕西市场之内的葡萄酒窖发展时间也都不长,这种定位于销售、品尝、体验于一体化的终端店面,主要针对的是中产阶层、团购渠道。

  “葡萄酒对于贮存、陈列、展示、品尝等,都有着更高的要求。”刘强介绍说,之所以葡萄酒窖的规模相较一般白酒专卖店大,在于葡萄酒的特性使然。

  据了解,在陕西市场,葡萄酒窖相对而言也属于新生事物,在西安市区、高新区内,多家酒窖经营了有些年头,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

  业内人士介绍,葡萄酒窖一般都有葡萄酒储藏、陈列、品尝的空间,这几年城市中产阶层对于葡萄酒需求的兴起、政务消费的需求,带动了葡萄酒窖的发展。但是2013年开始的酒业调整,已经蔓延到整个行业,从生产企业到终端店面,无一不受影响。

  刘强表示,经济下行的影响、2013年开始的限酒令等因素,对于酒窖是一个直接打击。而2012年部分名庄酒的价格大幅下跌、还有部分酒窖3年约满,面临着更大的运营成本压力,都使得行业出现了关店潮。

  葡萄酒终端面临多元冲击

  葡萄酒在国内市场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庞大的消费群体;限制“三公消费”、进口葡萄酒大量涌入的冲击以及互联网新渠道的冲击……葡萄酒业面临的多元化影响,让葡萄酒实体店首当其冲,成为酒业调整期的直接受害者。

  “白酒实体店遭遇影响,葡萄酒的影响更大。”营销专家吕正春评论说,葡萄酒的消费群体较小、基数较少,因此遇到行业危机,其抗风险能力自然不足。他表示,在2012年之前,葡萄酒行业在中国市场都处于上升期,这期间许多新的葡萄酒窖先后投资建立。但是市场转折期很快来临,许多新上马的酒窖并未积累起足够的自然消费者。

  “因为过去同白酒一样,都是依赖于政务团购客户,而非自然消费者。”吕正春认为,当政务消费受到制度限制走向正轨的时候,对于诸多终端实体店而言,没有了大量消费需求支撑,就无以为继。

  随着部分国家进口葡萄酒关税的取消,大量进口葡萄酒以低价面目出现,冲击到了原有的价格体系,导致葡萄酒实体店无法维持原有的模式。

  截至2015年,与中国签订协定,享受葡萄酒零关税待遇的国家有智利、新西兰等,而这几个国家,恰好都属于葡萄酒新世界的主力。

  2015年前4个月,澳大利亚葡萄酒进口量同比上升48%,进口额激增90%,成为仅次于法国的第二大葡萄酒进口国。今年3月,智利瓶装葡萄酒向中国出口大约34万箱,总额超过1.16亿美元。

  大量进口带来的是价位的走低——与十年前动辄几百上千元的零售价相比,如今仅15元的进口葡萄酒也出现在超市的货架之上。

  业内人士文章来源华夏酒报表示,进口葡萄酒过去的暴利销售模式不再,近几年进口葡萄酒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内葡萄酒整体市场供过于求,价格自然下跌。此外,现在整个酒水市场不景气,各渠道商均在采取低价出货策略。

  “一般实体酒窖的运营成本过大。”刘强表示,实体店面担负着日益上升的店面租金成本、人员成本等等,需要高额的零售价来支撑,但是进口葡萄酒价格的日益走低无疑冲击到了传统酒窖的运作。

  在这场竞争之中,占据先机的葡萄酒实体店的经营者却没有占到上风——高额的运营成本制约了其竞争行为。

  有业内人士表示,动辄几百平米的葡萄酒窖一般都建立在黄金地段,规模大、租金高,再加上进货成本、储藏、陈列成本、日常运营成本,导致葡萄酒窖的零售价格居高不下。业内人士认为,在过去依赖团购和政务消费的时代,这还不会出现问题,但是在消费者回归的当下,大众并不会为高价葡萄酒轻易买单。

  此外,互联网渠道的兴起,诸多酒类微店的出现,也都成为实体店的潜在竞争对手,而同样受制于运营成本,实体店面并不占据优势。

  终端待变

  尽管受到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倒闭潮、关店潮,但是随着葡萄酒市场的回温,实体店并非走到尽头。业内人士认为,决定葡萄酒实体店面发展走向的,其一是葡萄酒市场走上正轨,其二是在于其覆盖度,其三是新兴平台、新兴渠道与实体店面的相互影响。

  “葡萄酒窖等实体店大量关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每个店面覆盖的消费者基数不足。”吕正春认为,类似于每个大型商超要靠一定的消费者基数支撑一样,每一个酒窖也需要一个葡萄酒消费者数量来做支撑。

  他表示,过去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消费者整体数量仍然有限,在失掉政务消费这一大基数之后,消费者支撑力的不足导致实体店面难以为继。

  “假设每1万名消费者能够支撑起10家实体店,过去实体店的数量已经超过了这个比例,所以才导致问题的出现,如今消费者数量上涨,实体店则出现关闭潮,最终仍会有波动,数量会回落到一个合理地步。”他认为覆盖度与消费者数量之比决定了实体店未来走向。

  此外,新兴平台、新兴渠道与实体渠道的动态平衡关系也是重要指标。

  在业内人士看来,自从电商崛起,部分品牌入驻电商平台,凭借其打破地域、低成本运作的特点严重冲击实体店,未来这二者的数量与比值还会持续波动。

  “实体店依然有优势。”吕正春认为,实体店的体验性、所提供的环境氛围是电子平台无法比拟的,而实体店的商务特性,更是给部分商务消费者以吸引力。

  在传统电商的基础上,2014年快速崛起的微电商也成为实体店面的冲击者。

  2013年8月28日,深圳一个名叫微店网的电子商务平台上线运营,3天后,在各大Q群、微博、论坛、微信,到处充斥着微店主的推广链接,访问量迅速拉升,并以每天翻翻的速度递增。

  其后,微店用户迅速突破10万,海量的微店主疯狂地推广自己的微店网址,吸纳分销商。

  为了吸引眼球,很多网民甚至移花接木,在推广语中添油加醋,有的说微店网是继阿里、淘宝之后最先进的电商模式,

  到2013年10月28日,诞生2个月的微店网注册用户突破112万。2014年度,微店实现大爆发,而微店网的商业模式,是把产品发到微店网,由无数的网民开设微店帮他去销售产品。这个商业模式里面,供应商获得了订单,微店主获得了交易佣金。

  2014年,诸多以葡萄酒为主打的微店纷纷涌现,成为业内新的焦点。部分观察者认为,微店模式下,运营方投资较少,甚至于不用投资即可运作(沦为供应商下线),这样造就了全民皆商的氛围,引爆了微店风潮。

  但部分业界人士认为,首先微店受到消费者信赖的程度并不能上升到实体店的地步,其次,部分实体店经营者也加入到微店、其他电商平台上,从而结合实体店优势形成O2O模式,这成为一个重要方向。

  吕正春表示,实体店的数量、覆盖度取决于消费基数,同时与新兴平台和渠道处于一种既竞争又融合的状态,未来单一的实体店恐怕不复存在,而融合了电子特性与新兴平台的、数量适宜的实体店将构成未来终端的主体。

  (您对本文有何见解,欢迎通过新浪微博@华夏酒报进行讨论。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编辑:施红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