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的湖水底下,包含了太多的未知,而讨论是解决矛盾的一个有效办法。我们的活动形式是沙龙,目标是编写渝商的“MBA案例”。这里求同存异,这里有真知灼见。
抒己见出真知
吴小平第一个把葡萄的广告挂上了户外广告牌,也第一次让人们意识到葡萄产业还可以这样玩,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这个领域,广告牌上开始有了各种品牌葡萄熟了的消息。而来自业内人士的统计数据显示,5年来重庆葡萄产量增长5倍,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0万亩以上。对于本来并非优势产区的重庆来说,这10万亩的葡萄种植是否过剩?
种植面积快速膨胀
炒热重庆葡萄行业第一人吴小平走的是高端精品路线,他也见证了这几年重庆葡萄产业的膨胀速度。吴小平现在除了每年七八月份的销售季节外,还在非葡萄销售季节销售葡萄种苗。他提供的数据显示:仅在去年一年,他就销售了种苗10万多株,销售额达到30多万元,能够种植500亩。吴小平对这种培养竞争对手的销售手段并不在意,他认为高端市场还有足够的容量可以探索,而真正的高端产品也在一定面积之内,如果大家都做好自己的产品质量,那么还谈不上过剩。
而葡萄种植体量更大的地方却没有这样乐观。璧山是重庆市的葡萄生产大县,也是重庆市葡萄种植基地。从1980年代开始,璧山即开始大面积种植葡萄。但从三年前开始,受到市场刺激和引导政策的影响,璧山葡萄产业开始快速膨胀,能够种上葡萄的地方都被下种。截至今年,璧山的葡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3万多亩,达到璧山整个县域面积的7%以上,未来还将发展到5万亩。
吴小平的成功显然也刺激到璧山的从业者,一些以前没有参与过葡萄种植的人也加入到这个行业,他们都或多或少地种植了葡萄,比如璧山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冯世德和他的司机。而今年整个璧山县葡萄的产量达到了3.2万吨。产量增加了,但种植户的收入却反而下降了,今年的平均销售价格约为2-3元/斤,远远低于去年同期。
冯世德对璧山葡萄是否过剩有自己的见解。按照他的描述,璧山年产的这3万多吨葡萄,今年有3成多进入了市场终端,4成多是以消费者自采的模式销售出去,还剩下两成被种植户用来酿酒。他认为尽管今年价格偏低,但农户仍有钱赚,而一些种植大户由于受到成本影响,收入与支出大体持平。
“占据重庆葡萄产业3成江山的璧山具备研究的标本意义。”冯世德说,今年璧山葡萄价格走低并非过剩所致,气候与产品质量是影响当地葡萄价格的关键。冯世德坚持认为,品质好的葡萄就能够卖出高价,他自己试种的10多亩葡萄,卖价每斤达到了8元,总产值达到了12万元。
还没到过剩的程度
“重庆10万亩葡萄,听上去面积很大,但实际还没有到过剩的程度。我们并没有听说今年谁的葡萄烂在地里了,还不是都卖出去,吃到消费者肚子里了。”冯世德说,不过这也给业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全市10万亩葡萄,不要局限在少数几个品种上,不要在同一成熟期造成产量过剩,只要结构合理,本地消费者完全能够消化。冯说,据他了解,今年重庆市场可消耗葡萄8万吨,“这证明市场容量还是很大的”。
重庆市农委特色经济发展处处长洪国伟则认为,葡萄并非重庆的优势作物,政策不会在这方面有倾斜,如今重庆葡萄业者主要盯住重庆主城区做文章,这个思路会让发展不平衡,缺乏周边区县城市消费市场的辐射。他建议,作为南方葡萄品种,重庆葡萄上市时间比北方早一个月左右,如果在品质优良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销售到北方市场,打时间差。
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尹克林教授说,重庆葡萄业者大可不必担心过剩问题,随着酿酒工艺的成熟,以及葡萄酒消费市场的成长,多出的葡萄可以用来酿酒,用深加工来提高产值。
不过,就散户居多的璧山县来说,仍然在防备着过剩风险。冯世德说,现在全县种植了36个葡萄品种,未来会不断淘汰劣质品种并控制产量。冯说,按照县里的计划,规定一个葡萄品种种植不得超过5万亩的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