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市场 > 啤酒 > 正文
奇台啤麦,折射产业之殇
来源:《华夏酒报》  2016-04-27 14:50 作者:杨建光

作为国麦与洋麦抗衡的一个典型代表,奇台啤酒大麦曾是一个让人引以为傲的优势产业,然而,在今天随着龙头企业的关闭解散,却面临生存危机,在进口洋麦的大举进攻面前几乎陷于灭顶之灾。一个优势产业怎么会落得这样的结果?究其原因让人反省,也让人痛心。奇台啤酒大麦的遭遇,深刻折射出我国相关产业之殇。

奇台制麦:风雨飘摇20年

有这样一句话:“中国啤麦在奇台”。新疆奇台因为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光热水土条件,啤酒大麦在这里不仅种植历史悠久、面积大、产量高,更主要的是其浸出率、发芽率、蛋白质等主要质量指标都达到或超过了国际水准,是国内啤酒大麦的代表,可以与国外一流的澳大利亚大麦媲美,为此国家农业部曾授予奇台“优质小麦、大麦之乡”。

正是看准了得天独厚的大麦资源优势,1995年在企业牵头下,由政府和金融等5家联合组建了奇台麦芽有限公司,第二年便投入生产。意在通过对大麦的初加工,提高其附加值,使这一优势资源成为优势产业,使其步入良性快速发展道路。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象人们想象得那样美好,企业一起步便遇到了困难。随之在20年的市场风雨中,企业一直飘摇动荡、历经坎坷。

奇台麦芽有限公司投入建设之初便是一场由泡沫经济引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企业面临投入资金匮乏、市场萎缩、竞争激烈、产品滞销、整个啤酒行业不景气等重重困难,到2002年亏损上亿元,最后不得不抵押给了农业发展银行。2002年1月,农业发展银行将其以2800万元的低价卖给了新疆啤酒集团,2005年奇台麦芽有限公司又成为新疆乌苏啤酒集团旗下的一家子公司。2007年,新疆乌苏啤酒集团被在我国排名前五的丹麦嘉士伯啤酒集团收购,奇台麦芽有限公司更名为新疆乌苏啤酒(奇台)制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奇台制麦公司”)。2015年10月,嘉士伯正式宣布解散奇台制麦公司。嘉士伯在写给政府的报告中给出的理由是:该企业生产的麦芽价格远远高于市场价格,导致企业亏损严重。

回顾奇台制麦公司的发展变迁,人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奇台啤麦的坎坷经历无不与国际大市场的风云变幻息息相关,与整个啤酒行业及原料生产的激烈博弈息息相关。从生不逢时、负债经营,到在不断沉浮中几易其主和最终解散,整整20年,折射出国产大麦在洋大麦大举进攻面前的不断抗争,折射出我国整个啤酒行业与洋啤酒在瓜分市场中的拼杀整合。

一位在奇台制麦公司当了近20年的资深负责人无不感慨地对笔者说:“奇台制麦如大海中的一叶轻舟风雨飘摇,过去虽然危机丛生,却总能找到一线生机,但这次却再也不能幸免了。”在2015年的寒风里,人们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为这个艰难生存了20年的企业送行了。

供应商:半路杀出的“程咬金”

据奇台制麦公司员工反映,2009年后,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嘉士伯决定在原料供应上实行所谓“订单农业”,即大麦不再由奇台制麦公司直接收购,而改由专门指定的供应商收购。在后来的6年中,先后有吉木萨尔县的丰华公司、昌吉市的宏嘉公司和乌鲁木齐市的坤嘉公司成为奇台制麦公司的大麦供应商,并由奇台制麦公司(甲方)、供应商(乙方)和嘉士伯贸易(深圳)有限公司(丙方)签订了《啤酒大麦买卖合同》。

按照合同规定,甲方有权检查乙方对大麦种植面积的落实情况、组织查看乙方负责下的种植面积和田间管理情况、考察乙方的经营资质、经营状况及财务状况等,对乙方的违约,甲方有终止合同、追究责任的权力;乙方负责供种、落实种植地块、监管田间无公害生产、收购运输、按照规定的质量和数量向甲方供应大麦原料;丙方负责监督甲乙双方履行合同,并“有权安排专人到现场监督乙方种植、收割、运输、发货的全过程。然而,这种看似完美的运作方式,却很快暴露出了诸多问题。由于选择供应商、制定合同内容、原料供应价格等重要事项都由代表着嘉士伯决策层的丙方决定,甲方只是按要求签合同而已,甲方的所谓监管实际上根本行不通,乙方也根本不买甲方的账,而丙方的监督也形同虚设。经甲方多次调查,乙方与农民签订单根本没有落到实处。据甲方于2014年8月向嘉士伯新疆总公司提交的一份《关于订单农业的调查报告》,奇台制麦公司专门组成调查组,对乌鲁木齐南山、奇台县3个村和一个农场分场进行大麦种植面积实地核查,乙方上报面积为44466亩,而实际只有26333亩。同时,乙方没有按要求与农民签订种植合同,卫星定位图也严重失实。记者从种植农民那里也证实了这一事实。

奇台制麦公司不少员工向笔者反映,从对企业负责的立场出发,该公司员工从2012年开始每年都要向嘉士伯高层反映乙方存在的种种问题。该公司工会在2015年3月写给嘉士伯的一份报告中曾这样质问:“员工热爱自己的企业,关心企业的命运,在感受嘉士伯‘必赢’文化的同时,我们深深陷入迷茫之中?我们的企业到底怎么了?嘉士伯推行大麦订单农业是为了让企业有一个持续稳定的大麦基地,可是6年过去了,基地在哪里?大麦在哪里?订单农业这个全球推广的项目怎么了?”为解决麦芽成本过高问题,奇台制麦公司多次向嘉士伯提出取消供应商这一中间环节,由自己直接收购原料,以降低大麦原料成本。但嘉士伯始终没有任何反映,问题也一直得不到解决。是嘉士伯高层的失职,还是有人为了自己的私利达成某种契合而故意放纵乙方的行为?人们不得而知。

嘉士伯:“洋”做法难接地气?

针对奇台制麦公司员工反映的问题,嘉士伯中国区财务副总裁梨启基和嘉士伯中国区采购部总监蔡永铭,曾在2013年10月对奇台制麦公司员工这样解释:“订单就是给企业买保险,有效地规避市场风险。麦芽成品价格过高,不是奇台制麦公司需要考虑的问题,你们只要搞好生产。”

按照嘉士伯的思路,与农民签订种植合同、落实种植面积、卫星定位具体地块、引进良种、田间管理和收购等建立原料基地一系列工作都由供应商来做,使原料供应、麦芽生产和啤酒生产即相互分离又有机结合,在建立大麦原料基地的基础上,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一条封闭、安全、可追溯的产业链条。然而,这只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幻想,在现实中根本行不通。因为农民和供应商之间是一种意向型的松散关系,供应商和农民有的签了合同,而更多的连合同也没有,即便是签了合同,由于没有利益共享和相互制约的前提,合同的履行也毫无保证。这在现实中的表现就是,农民想种就种,想怎么种就怎么种,产品想卖给谁就卖给谁,最终所谓的产品品质和数量只能是一厢情愿。

问题的另一面还在于,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供应商根本没有真正去建原料基地,也不愿下大气力派出人员和农民签合同、落实地块和指导田间管理,而是将合同中的有关规定弄虚作假、敷衍了事。农民普遍向我们反映,过去我们都是把大麦直接卖给制麦公司,原料供应商来了后,对我们的种植不仅没有什么帮助,相反利润还越来越少了。

一方面,嘉士伯的“洋”做法难接地气,同时,每年嘉士伯都要给供应商支付很高的费用。奇台制麦公司上访员工提供的一份统计表显示,从2009年到2014年,与市场应有的正常价格相比,嘉士伯总计多给供应商支付了3000万多元。而奇台制麦公司的员工过去在向嘉士伯高层反映问题时一直认为,支付如此高昂的费用,会加大企业运行风险,也根本没有必要。

事情的结果是,嘉士伯的做法不仅让支出的高昂费用打了水漂,而且理想中的原料基地也化作了泡影。到2015年,奇台县的大麦种植面积由6年前的20多万亩,锐减到了1万多亩。嘉士伯的所谓订单农业不仅没有“给企业买保险,没有规避市场风险”,反而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奇台制麦后来停产解散的祸根。

大市场:击碎嘉士伯的梦想?

2002年是我国啤酒产业发展的重要年份,这一年我国成为世界啤酒生产和消费的第一大国,从此我国啤酒市场也风起云涌,国外企业就此加快了进入我国市场的步伐,由2002年前的独资或合资建厂,开始转为参股和并购。在异常激烈的竞争中,我国市场很快被华润雪花、青岛啤酒、百威英博、燕京和嘉士伯五大啤酒集团瓜分。

在生产中,一吨啤酒大约需要100至140公斤大麦,占到生产成本的15%到30%。而在所有生产成本中,大麦和啤酒花的价格波动最大,但由于啤酒花在生产中的用量很小,其价格影响可以基本被忽略,因此大麦就成了决定成本的最为重要的因素。2007年,大麦和啤酒花价格暴涨,这给啤酒生产企业带来了空前压力。也就在这一年,嘉士伯在兼并新疆乌苏啤酒集团的同时,奇台制麦成为嘉士伯的麦芽原料生产企业。通过兼并建立自己的大麦和麦芽原料生产基地,优化原料供应,降低啤酒生产成本和大麦价格波动带来的压力,从而扩大啤酒产能——这是嘉士伯当年的梦想。面对竞争,这无疑是个十分必要的战略选择。然而,由于嘉士伯一手导致的大麦原料供应商的出现,使这一良好初衷走向了反面。

就在嘉士伯为自己在奇台推行所谓农业订单而付出高昂代价的同时,我国啤麦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据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公布的数据,在以澳麦为主的洋麦大举进攻下,从2007年到2014年,我国啤麦产量由279万吨狂跌到140万吨,而进口洋麦则由109万吨飙升到了3000万吨,啤酒企业对进口大麦的依存度则由28.7%攀升到了66.7%。为此,啤酒生产企业的成本大幅上升。在新疆,大麦面积也出现了严重萎缩,从2007年的100多万亩锐减到了2014年的15万亩。2014年,供应商向奇台制麦公司仅仅只提供了6671吨原料,只完成了计划的48.55%。2015年,奇台制麦公司已是无米下锅,只能全面停产。国内面积的大幅萎缩,进一步加大了啤酒生产企业对洋麦的依存度。嘉士伯原来的梦想被无情的市场击得粉碎。

同时,有数据表明,我国啤酒产量已远远超过美国的2倍,年人均消费量达34.2升,高于33升的世界平均水平。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啤酒专业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受消费大环境和市场相对饱和影响,2014年中国啤酒总产量为4921.85万千升,同比下降0.96%,在经过了10多年来的连续增长后,出现了首次下滑。研究国内食品产业的营销专家朱丹蓬认为,未来5年国内啤酒人均消费量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因为人口老龄化抵消了新增消费量等,它已达到消费量阶段性的峰值。”

练内功:啤酒巨头的第三轮竞争

大麦成本提高、啤酒产量受限、利润空间缩小,这是啤酒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有专家预言,如果说以扩大产量为核心的投资建厂和参股并购是啤酒企业前两轮竞争的主要形式,那么,企业内部的优化、提质升级、苦练内功,并以此来消化市场带来的压力将是目前已经开始的第三轮竞争的核心。

有业内人士分析,在新的一轮竞争中,啤酒市场的饱和程度已“趋近临界点”,靠过去的并购扩产已很难延续,随着行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拥有75%以上市场的啤酒产业五大巨头也会产生分化,围绕提质增效竞争将会变得更加残酷。提质增效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挖潜节能增效提高管理水平,减少空耗和运行成本,使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二是针对我国生活水平增长较快趋势,开发中高端产品,走出中低端产品同质化竞争的阴影,扩大利润空间,赢得新的市场。

嘉士伯在写给奇台县委和政府的《关于对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的报告》中这样阐述这次关闭解散奇台制麦公司的原因,是为了“剥离非啤酒核心业务。专注于啤酒质的发展,实现节能降耗,维持市场竞争力”。实际上,从2014年以来,嘉士伯先后对重庆、安徽、云南、宁夏、新疆等地的产业调整已经开始了。有业内人士分析,嘉士伯还有可能关闭旗下的其它制麦企业和非主营企业。有人评论嘉士伯的行为:这是企业在甩包袱,向社会推卸责任。

啤酒行业集中度高,但利润却很低,这主要是中低端产品同质化竞争的原因,这已导致近年来我国啤酒行业的大面积亏损。有业内人士分析,啤酒行业高端化将是摆脱利润过低的最优选择。嘉士伯中国区原总裁马儒超认为,啤酒行业在更大程度上是服务于城市消费者,在中国居住在城市里面的人口超过美国和欧洲人口的总和,可支配收入也在不断增长,所以啤酒的高端化是可以实现的。而啤酒的高端化发展同样需要靠练内功。

酿恶果:到底应由谁来买单?

“2013年以来,奇台制麦供应给‘乌苏啤酒’、‘新疆啤酒’两个品牌麦芽,成品麦芽价格远高于乌苏啤酒公司直接从疆外采购的澳麦价格。从而造成乌苏啤酒公司整体运营成本攀升,面临严重的市场危机。”嘉士伯最近在给奇台县委和政府的报告中这样写道,这似乎是嘉士伯在向人们道出心中难言的委屈。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奇台制麦生产的麦芽价格过高呢?一位在该公司曾负责麦芽生产的经理给我们出示了一份生产成品分析资料,说:“生产中的水、电、人工工资等所有运行成本都是嘉士伯上头一项一项核定好的,我们全都控制在规定以内。”我们了解到,奇台制麦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先后投入800多万元进行技改,使供气、浸麦、发芽、干燥等工艺流程全都实现了自动化控制,生产中的成本指标全都低于嘉士伯旗下的同类企业。同时,从2013年开始该公司先后减员50多人。另外,我们还注意到在麦芽生产行业中,大麦原料占到生产成本的90%以上,因此,在其它成本并没有上升的情况下,大麦原料是麦芽价格的决定因素。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奇台制麦公司生产的麦芽价格高,并不是由这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造成的,而是由大麦原料造成的。

我们在奇台制麦公司上访群众提供的一份统计表中看到,从2009年到2014年,奇台制麦公司拿到的原料每年都要比市场上高出200万到1000多万元,原料越多亏损就越多,2013年收购原料1.7万吨,亏损达1070万元,而这些钱全都是被嘉士伯指定的原料供应商拿走了。

奇台制麦公司的不少员工向记者反映,嘉士伯所谓的“订单农业”中的问题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并且也多次向上反映,为什么嘉士伯就看不出来?有的员工甚至怀疑,在嘉士伯高层中有人借供应商在暗箱操作谋取私利。

奇台制麦的员工们认为,今天的悲剧与其说是市场风波的“天灾”,不如说是由嘉士伯一手酿成的一场“人祸”,因为停产解散的结局完全是由嘉士伯的错误决策造成的,而这本来是可以避免的。这也让他们感到了莫大的委屈,甚至产生了愤怒。

摆在眼前的现实是,奇台制麦公司的71名员工一下子没了饭碗。嘉士伯给了他们内退、买断和重新安置三条路。由于重新安置是离家在外地工作,并且还要有试用期,所以没有人作这种选择。

实际上达不到年龄不能内退的员工只能选择买断,而按照规定,买断的员工一般只能拿到8万至10万元,这对他们来说只够交养老保险金,实际上一分钱也落不到他们口袋里,这意味着在退休之前,只能另谋生路。他们大多数人从20多岁就在企业工作,现在都已40多岁了,普遍存在着年龄大、没一技之长、没资金、体弱多病,就业没能力,创业没资本,要另谋生路困难重重。

47岁的杨军在公司工作了20年,在工作中脚上曾有过粉碎性骨折。妻子在外打工,他每月3000多元的工资是全家的主要经济来源,现在不到10万元的买断补助,紧紧巴巴地只够他交13年的社保。杨玉龙从一踏上社会就在制麦公司工作,20年中他一直干的是制麦,现在已经45岁的他,联系了好多家单位都因为年龄大而被拒之门外。同时,这次丢了饭碗的企业员工大多上有老下有小,现在他们自己的生活都没了着落,今后的艰难将难以想象。

嘉士伯的“产业布局调整”所引发的恶果,对嘉士伯自己来说或许就是损失了一些钱财,而对更多的卷入这场“调整”风波的家庭来说,都无疑是一个个悲剧,这种社会之痛又应由谁来买单呢?嘉士伯可以将责任一推了之,但这些受害的员工却不能。

思考:国产啤麦困境带给我们的警示

奇台制麦公司的解散,意味着一个优势产业或将在当地不复存在。这实际上是我国啤酒大麦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陷入困境的缩影,它带给我们的警示是多方面的。

现在,进入到我国的主要是澳大利亚大麦,其运输距离少则数千公里,多则达1万多公里,澳麦在支付高昂的运费之后对市场仍有强劲的竞争力,这也折射出我国大麦产业的弱势。据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提供的数据,我国对以澳麦为主的进口大麦的依存度在逐年增加,目前已经达到70%以上。有业内人士担忧,如果像现在这样持续下去,我国大麦将会彻底退出市场,不远的将来左右我国整个啤酒产业的将是进口大麦。

近10年来,我国啤酒产量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啤酒大麦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却在逐年减少,现在已陷入了上游大麦种植与下游啤酒生产脱节的困境。据业内人士分析,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受传统种植局限。中国酒业协会啤酒分会秘书长何勇认为,和国外农场大规模种植、统一田间管理相比,我国大麦生产基本上都是散户种植,品质均一性差,这使国产大麦在酿造性能和品质上劣于进口大麦。同时,这种小农经济在种植中随意性大、价格波动性大,难以抵御市场风险。

二是受经济效益影响。与小麦相比,种植大麦存在风险大、盲目随意性大、经济效益低等问题。在奇台,10多年前1公斤小麦只有1块多钱,大麦最高的时候到了近3块钱,现在1公斤小麦到了3块多钱,而大麦只有2块多,10多年中,大麦价格基本维持原状。同时,大麦市场也难以把握,还往往出现卖难现象,有时甚至血本无归。大麦与其它作物相比,效益也比较差。

三是种植基地难建立。大麦在我国基本上都是散户种植,存在统一管理难、良种推广难、标准化生产难等问题。即便是企业与农户签订合同,由于是一种松散型的契约关系,农企之间相互制约性差,利益关联度小,在种植面积、产品质量、销售价格和数量等方面,处于游离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往往对原料的生产过程不愿有过多投入,建立大麦种植基地从根本上得不到保证。

四是种植技术落后。传统粗放型种植在大麦生产中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由于大麦效益不高,种植技术无人过问,农民往往把大麦种植当作倒茬或改良土壤的作物,在耕作方式和种植品种等方面,与其它作物相比较为落后。

五是扶持政策缺位。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副院长张五九认为,大麦和啤酒花受国家产业政策影响,农业领域认为它们是工业用产品,需要工业领域管理,而工业领域又认为是农产品,不归工业领域管理,这样大麦和酒花种植始终游离于国家管理政策之外,享受不到政策补贴扶持。这样,大麦生产处于一种没有任何部门管的自生自灭状态,稍遇风浪便有灭顶之灾,这直接影响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也使整个大麦产业得不到健康发展。

而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目前我国已签署了14个自贸协定,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2015年6月我国已与澳大利亚签署了自贸协定,这意味着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大麦进口的门槛也将会越来越低,国产大麦面对洋麦咄咄逼人的攻势其生存将会更加艰难。

一方面,从2002年开始我国连续10多年都是世界啤酒生产和消费的第一大国,而另一方面,作为啤酒的主要原料大麦的生产却危机重重,主要依赖于进口,这暴露出我国啤酒产业深层次的问题。有专家指出,在我国农产品加工行业中,基础原料匮乏和品质差是共性问题,并不仅仅只局限于啤酒产业,如果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这对整个行业的危害将是巨大的。在原料上失去话语权,这不仅会增加企业生产成本,使原料无法从根本上得不到保证,而且也会失去持久竞争力。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走企业发力和国家政策扶持两条路。目前,我国不少啤酒企业对大麦原料强调的是“全球采购”,却不愿花力气在家门口建大麦生产基地,甚至对已经建立起来的基地也不加珍惜。

对此,有专家认为,这不是一个有发展眼光企业的明智之举。啤酒产业新的一轮竞争不仅是数量上的竞争,更是企业运行和产品品质的竞争,要走出同质化竞争阴影,扩大利润空间,就必须要有多品种和高品质原料作支撑,要着力破解大麦原料给啤酒企业带来的发展难题,在国内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原料基地已势在必行。

同时,国家也应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在科研攻关、新品种开发、集约化种植、标准化栽培等方面给予一定补贴,提高农民大麦种植效益。因此,充分调动国家、企业和农民三个方面的积极性,才是应对大麦危机的良策。

编辑:施红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