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读 > 白酒 > 正文
东北地区白酒30年发展历程的总体回顾
来源:新华网  2016-07-11 15:13 作者:

一、东北地区白酒30年发展历程的总体回顾

华夏五千年文明,中国白酒也就是今天的蒸馏酒,到底诞生于何朝何代,是何人在何地发明?业界虽有争论但早有定论,随着考古学的细分尤其是中华文明断代工程所取得的一些列令人欣慰的考古成果的披露,让人们有理由相信,“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这两大中国古文明区,是中国蒸馏酒诞生最早的地区,而农业考古所发现最早的小米种子和高粱种子,也谨慎地将中国蒸馏酒文化的发源地指向了东北。

本世纪前后,辽宁道光廿五首开中国文物白酒拍卖先河,几十万元一升的白酒,其价值完全可以比肩世界任何一款蒸馏名酒。随后,辽宁阜新三沟酒厂附近查海遗址发现8000年前后的小米种子,大连辽一酒厂附近考古发现3000年的高粱种子,黑龙江玉泉酒业施工发现的1000年左右的金代蒸馏器,吉林省大安酒厂考古发现并复原蒸馏出酒的1100年前后的辽代蒸馏器,除了不断地佐证东北作为中国三大古文明熠熠生辉的文化外,也彰显着东北白酒版块以科学和敬畏的态度,对区域酒文化挖掘的高度重视和自信,而以此生发的源动力正激励着像黑龙江双城、辽宁的妈妈街、吉林榆树等地的一批充满活力的东北白酒企业不断“冲关”,走向全国白酒大市场。

东北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三省位于北纬38°43′至53°33′、东经118°53′至135°05′之间,总面积80.63万平方公里。三省地处东北亚核心位置,东面与北面与朝鲜及俄罗斯为邻,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南连河北省,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三省总人口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约为1.0952亿人,其中,黑龙江省3831.2万人,吉林省2746.2万人,辽宁省4374.6万人。

东北总耕地面积占全国16.8%,水资源占全国4.01%。三省多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少数属于寒温带季风性气候。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居全国之首,由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组成的东北平原,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号称“中国大粮仓”,中部松辽平原被誉为我国的“黄金玉米带”。

1986年,黑龙江省白酒产量为17.6万千升,销售额为3.2亿元,利税0.75亿元,资产总数2.25亿元,企业数161家,职工总数28329人;2014年白酒产量为57.03万千升,销售额为66.28亿元,利税8.66亿元,资产总数35.94亿元,企业数56家,职工总数6175人。29年间,产量增加3.24倍,销售额增加20.7倍,利税增加11.5倍,资产总数增加20倍,企业数量增加0.34倍,职工人数增加0.22倍。

1987年,辽宁省白酒产量为16万千升,销售额为8亿元,利税1.2亿元,利润0.4亿元;2014年白酒产量为50.44万千升,销售额为130亿元,利税28.8亿元,利润9.3亿元。29年间,产量增加3.15倍,销售额增加16.25倍,利税增加24倍,利润增加23.3倍。

吉林省白酒产量、销售额、利税、利润、固定资产、企业数量、职工人数增加介于辽宁省和黑龙江省之间。

“八•五”期间,三省白酒厂分别增加到300家以上,其中黑龙江省增加到574家。“九•五”期间,三省白酒工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中,20%左右的白酒厂破产,50-60%左右的白酒企业生产不正常。“十•五”初期,受税改影响,三省的白酒产量下降了35%左右,几乎是全国的3—4倍;销售收入减少21%左右, 利润下降50%左右;亏损面为45左右%。到2005年,三省白酒产量增长19%左右;利润增加80%左右;税利增加15%左右,白酒行业全面复苏,进入全速发展时期。“十一•五”期间,三省白酒企业全部由国营转为股份制和民营,企业机制的彻底转变,为企业减轻了负担,增添了活力,这期间,三省企业开始重视科技软实力投入,重视固态酒酿造和产品质量提高。“十二•五”期间,三省白酒行业各项指标增长均超过两位数,而且是连续五年持续增长,三省白酒行业驶入发展的快车道。进入2013年后,三省白酒行业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进入到转型发展关键期,触底反弹回调期。

二、东北对中国白酒行业的贡献

1、制定浓酱兼香型标准

黑龙江省业协会和该省玉泉酒厂,湖北省酒协会和白云边酒厂用了15年时间,几经反复,终于制定出了浓酱兼香型白酒标准,开创了解放后才有的中国又一个新香型白酒的建立工作。该标准以行业标准的形式制定,编号为QB/T2524-2001,该标准2002年发布实施后,对全国这个香型白酒的生产,起到指导作用,对这个新香型酒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2、首次研制推出计算机白酒感观品评方法

作为新的白酒品评方法——LCX白酒品评系统,首次把计算机技术引入到中国白酒的品评,并对评酒员培训考核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管理,对提高我国白酒品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对推动我国白酒感官品评技术的进步有着重大的意义。经过几年来的实际应用,得到了我国白酒界同仁的广泛认可,对这种方法的评价是人机结合的快速、准确、公正、科学的先进品评方法。LCX白酒品评系统的应用成功,说明了此项技术经过几年来不断的探讨和研究,已经日趋成熟,进入了实用化的阶段。

3、白酒自动化勾调系统的成功推广

白酒自动化勾调系统起步于1997年,哈尔滨现代酒业公司总经理白艳秋在酒厂灌装设备改造中,发现酒厂勾调工人拉动着粗重的管子,按重量、酒度调酒,劳动强度大不说,批次质量也不稳定。针对这一行业普遍现状,他着手研发一套既节约人力、又保持质量、酒度的计算机自动调酒系统。经过一年的艰苦探索和实践,这套自动化勾调系统基本建立。1999年初,黑龙江省酒业协会组织召开了全国30余家大中型酒厂参加的现场会,又多次在东北和全国专业会议上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使这项成果在全国众多白酒企业中得到了普遍应用,推进了中国白酒行业的技术进步。

4、全国首届白酒香型融合技术培训班成功举办

为加快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开发,推动企业产品创新,培养香型融合技术人才,黑龙江省酒业协会于2012年8月,举办了全国首届白酒香型融合产品生产勾调技术培训班。来自全国7省市60多名白酒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了培训。本次培训对加强香型融合技术工艺的了解和使用,对香型融合新产品感观指标的掌握和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

5、营养性复制酒在全国推广

1994年,中食协白酒专业委员会在黑龙江省举办了营养型复制酒生产技术推广培训班,全国50多家白酒企业派技术负责人参加,着名白酒专家周恒刚等亲临指导,对这项技术的总结、完善、推广起到了推动作用,对全国白酒行业阶段性增加利润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6、清爽型白酒标准的制定实施

1998年,中食协白酒专业委员会在黑龙江省酿酒工业协会的提议下,举办了首届大众名白酒推荐活动,全国有十个品牌榜上有名。该项活动,推动了全国适合大众消费的白酒品种和产量的增加,确定了东北地区固液结合白酒纯净、淡雅风格的形成,使这类适应农村市场的大众白酒得到快速发展,不但占领了东北市场,而且冲出山海关打进全国市场。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这类白酒区外销售量每年保持30万千升以上,成为全国市场上东北酒的形象代表。

三、促进东北地区白酒发展的重要事件

1、1987年,三省食品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相继成立

1987年3月,在黑龙江省政府的倡导下,经黑龙江省食品工业协会批准,省民政局备案,黑龙江省酿酒专业协会成立。随后,辽宁省和吉林省也相继成立了酿酒专业协会。酿酒专业协会章程明确规定了协会工作职能,为政府服务与为行业服务,进行行业规划指导和协调,组织技术培训及信息交流,组织质量检评及产品评优,出版行业刊物等项工作,行业管理与服务迈出了重要一步。

2、1999年后,三省食酒协和酿酒协并存发展

1999年后,三省酿酒专业协会,征得各省食品工业协会同意,向各省民政局提出了筹备成立各省酒业协会的申请并相继得到批准。

三省在酒业协会成立后的几年时间里,会员单位的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到2002年前后,所有白酒会员单位均由国营变为了民营,绝大多数会员单位成了无主管部门的独立生产经营的经济实体,在管理和服务已经明显不适应的情况下,黑龙江协会利用专家和技术服务等优势,率先进行了协会体制改革,成为我国白酒行业较早由“官办”到“民办”的省级酒业协会。三省协会一贯重视对白酒企业各类人才的培训工作。30年中,先后培训各类白酒技术人员近3000人次,基本上达到了每个骨干企业都有1-2名合格的化验员,1名气相色谱仪分析员,2名以上专业品酒员。

3、白酒专家和国家评委数量、质量位列全国前茅,省级评委考核和国家白酒评委推荐系统化、制度化、创新化

30年来,三省协会坚持省级评委的严格培训与选拔以及国家评委的推荐,工作的连续性及创新性,使三省各白酒品评队伍不断充实及更新,始终成为各省酒类产品把关、质量鉴别、新产品开发工作中技术力量的中坚。省级评委工作:三省按各省白酒评委管理办法,省级评委每三年换届一次,省级评委的聘用均由考试产生,而且对参加考试人员的年龄、专业时间有严格的限制。省级评委的考试由省内知名专家组成专家组,集体出题,分工进行前后、台的考试管理。考试结束,当场公布名次,择优录取,体现公正、公开、公平原则及严谨作法。国家评委工作:30年来,三省协会一直未放松对省级评委晋级国家级评委的平时培养和考前的强化培训。三省协会在每次国家评委考核前均进行省内评委的选拔考试,并对考试中的优胜者进行全国考试前的强化和创新训练,使东北白酒国家白酒评委质量和数量一直名列全国前面前茅,但近年来国家白酒评委数量在全国占比呈下降趋势。

4、自1996年坚持办好东北三省重点白酒企业联席会议20年不间断

东北三省重点白酒企业联席会议,自1996年由黑龙江协会发起,从未间断,一直坚持召开了20届。这二十届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白酒企业全部转制为民营企业,在技术、商业信息均属于企业无形资产的背景下召开的,对于探讨市场经济下协会如何带领、支持、服务民营企业提供了东北经验。三省联席会议每年在上一年度结束即确定一个主题,主要包括:三省协会领导年度白酒行业情况通报20次,三省企业经验和酒文化介绍以及品牌打造经验60余次,专家报告20余次,印发论文30多篇,产品鉴定132个批次,评选创新产品11个。

5、培育酿酒原料新品种,填补了东北无酿酒糯高粱品种空白

从2008年开始,黑龙江省协会组织富裕老窖等白酒骨干企业与本省农科院,运用复合杂交的方法培育出高产新品种——龙杂3号。该品种亩产可达325公斤。龙杂3号高梁杂交种,是黑龙江省所育成的适宜东北酿酒的第一个优质品种,经该省骨干白酒企业试验,性价比明显,并顺利通过了该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填补了东北无酿酒糯高粱品种空白。

6、进行了多项有影响的新技术、新工艺推广

1992年,制定了对独联体国家出口酒标准。该标准是以企业标准形式出现,编号为Q/HSP001-1992。这个标准的制订,统一了出口酒的感官理化卫生指标,达到国内质检的标准,符合了国外商检部门的要求,促进了出口酒的质量稳定,销量增长。制订了“辽香型”白酒地方标准。由大连辽一酒厂牵头,联合省内阜新三沟酒业、锦州道光廿五集团、沈阳天江老龙口酒业、丹东凤城老窖酒业、朝阳凌塔酿造科技公司、本溪铁刹山酒业、绥中忠华酒业、抚顺千台春酒业、盘锦盘山酒业等多家重点骨干企业,积极挖掘传统历史技艺,总结辽酒生产工艺特点,辽宁省协会颁布制订了《辽香型白酒生产工艺技术规范》,待条件成熟,将转为正式行业标准。

7、办好《酿酒》杂志

作为中国酒行业重要知名学术期刊,《酿酒》自创刊公开出版以来,一直坚持党的新闻出版方针,始终正确把握着舆论导向,坚持为酿酒行业服务的办刊宗旨,对酿酒行业的科技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30年中,《酿酒》杂志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7年《酿酒》杂志封底和封面改为彩色印刷,2001年改为大16开,2000年《酿酒》杂志每期在原有的64页基础上增加到80页,2002年增加到100页,2005年后《酿酒》增加到120页。1996年以前,《酿酒》杂志仅有4个主要栏目,每期文章数量在35篇左右,到2006年,每期《酿酒》增加到6个主要栏目,每期文章数量在60篇左右。

8、粮食深加工和分税制促生白酒产业集群效应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是全国闻名的粮食生产大县和全国食品工业百强县。凭借玉米原料种植——食用酒精加工——固液结合白酒生产——酒糟为畜牧业发展助力这一套完整的生态工业链发展模式,一批现代白酒企业得以迅速发展。2007年7月26日,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正式命名榆树市为“中国北方酒业基地”,榆树市素有“天下第一粮仓”美誉,现有白酒生产企业130家,其中持有国家白酒生产许可证的30家,生产能力14万吨。 辽宁省辽中肖寨门镇妈妈街、昌图亮中桥等地区,依托当地资源优势,通过农产品深加工,逐步形成了白酒产业集群经济效应,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也为延长农业生态链,拓展以白酒为主导产业的特色经济,打造“东北酒乡”,发挥了重要作用。

9、积极支持办好五届秋季糖酒会

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因其规模大和效果好,曾为业界誉为“天下第一会”。从1955年举办第一届到1998年,44年时间里未在东北举办一届。但从1999年到2011年,13年间举办了5届,间隔时间2.6年。秋季糖酒会在东北举办的时间、城市、届别和成交额分别为:1999年,大连,61届,114.39亿元;2003年,沈阳,69届,132.59亿元;2004年,长春,71届,120.59亿元;2007年,哈尔滨,77届,145.82亿元;2011年,沈阳,85届,192.22亿元。五届糖酒会,让东北白酒企业从文化挖掘、产品包装、品牌塑造、市场拓展等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也发现了东北白酒的优势。

10、做好三省白酒企业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的申报工作

国家技术监督总局开展的中国名牌和国家工商总局开展的中国驰名商标评定以来,黑龙江省酒业和酒类产品中先后获得中国名牌4个、中国驰名商标产品 10个;吉林省获得中国名牌2个、中国驰名商标产品4个;辽宁省获得中国名牌4个,中国驰名商标产品 5个。

11、做好三省白酒企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中华老字号申报工作。2006年,国务院批准文化部和商务部确定并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中华老字号企业后,三省协会积极指导白酒企业高度重视并参与该项工作。在已经批准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辽宁省沈阳市老龙口白酒传统酿造技艺和吉林省通化县大泉源酒传统酿造技艺入选;在已经批准的两批中华老字号企业中,东北三省有21家入选。其中,辽宁省7家,吉林省7家,黑龙江省7家。

12、首次完成省级酒类生产流通消费与发展对策研究报告并公开发表。

2009年,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为指导,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推动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培育骨干企业,改善和优化市场环境,实施精品名牌战略,不断壮大酒类产业规模”为指导思想,黑龙江省财政厅、商务厅、酒类流通管理办公室,聘请黑龙江省酒协专家高月明、栗永清、季树太等为顾问,历时6个月,完成了一万三千字的《黑龙江省酒类生产流通消费与发展对策研究》。该报告通过对黑龙江省酒类生产流通和消费情况调查,深入分析了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结合黑龙江省酒类行业实际情况,研究提出黑龙江省酒类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编辑:王雅慧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