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读 > 白酒 > 正文
陶乐人生醉丹青
来源:《华夏酒报》  2016-03-23 14:48 作者:岳晓声

  一张条案,几支画笔,数张鲜纸,勾勒出杨百亮饱满而又朴实的快乐;一摞图书,几张报纸,数幅作品,描绘着杨百亮快乐而又真实的追求。

  丙申初春,《华夏酒报》特约记者先后两次赴京,独家采访了这位令人敬慕的、来自中原豫东的艺术家。每次见到他,他总伏在那条普普通通的条案前,即使在记者采访期间,也没有离开他所耕耘的“快乐王国”。

  他就是中国书画院副院长、著名的酒文化国画家杨百亮。

历经磨难,一幅画成就了绘画梦想

  1943年9月,杨百亮出生在豫东商丘柘城县一个农村家庭,受祖父和父亲的影响,从小杨百亮便对中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因受父亲艺术气息的熏染,从小杨百亮便从父亲的画作中感受到神话故事、三国人物的精神以及诗书的意境,神情并茂跃然纸上让他深感其乐无穷。就这样,耳濡目染让他为绘画打下了坚实基础。他说,小时候经常折根小树枝,用乡村的土地当纸,画了一片又一片,涂画着他懵懂的图画。就这样,绘画的“种子”在那时被播下。

  父母早逝,姊妹又多,原本就不富裕的杨百亮家,真的是雪上加霜。高小毕业后,杨百亮家再也无钱继续供他完成学业,年幼的杨百亮更没有钱买一枝画笔,闲来无事,他便折了一段树枝,当起了画笔,辽阔无垠的大地成了他无尽的画纸,灶台前,门槛边,都成了他的乐园。姊妹们年龄小,杨百亮担当起养家糊口的重任,白天他下地干农活,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他苦炼绘画、书法。

  1970年1月,经村里人介绍,杨百亮来到商丘市柘城县砖瓦厂当工人,繁重的农活并没有使杨百亮放弃手中的画笔,一年又一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劳动的快乐使杨百亮的生活更加丰满。五年时间,从运土到和泥,从打坯到烧砖,杨百亮几乎把砖厂的每道工序都烂记于心。1975年,杨百亮创作的《窑厂新貌》终于问世,这幅反映砖厂生活的画卷三米多长,石砖厂工作的每道工序都在画作中得到完美体现。

  《窑厂新貌》在河南省开封市龙亭画展展出后,得到了河南省书画界的广泛关注,好评如潮。许多单位纷纷向杨百亮伸出了橄榄枝,当年,杨百亮被柘城县计划生育委员会破格录用。在此期间,他绘制了大量计划生育题材的宣传画、漫画,并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创作的流动画刊也在河南各地展出,观者如潮,收效甚好。

  杨百亮,终于在书画界崭露头角,梦寐以求的绘画愿望终于实现了。

爱上酒文化,追求一片独特的快乐

  观其杨百亮的书画,古意禅味浓厚,既有古代的妙笔风韵,更有突破古人的创新;既有传统的底蕴,更有现代的挥洒和飘逸。杨百亮的书画章法、布局犹如一部流动的历史,宛如一首古琴演奏的美妙乐章,流淌着千古传奇;观杨百亮画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形态传神明快,音容笑貌淋漓尽致,画中的风行水激之美,仿佛站在面前就见满山苍翠被自然之风吹动,松涛声、春雨声声声入耳……

  1993年7月,杨百亮从柘城县计生委退休后,加深了他对绘画的痴迷。他的画风、画技得到了河南省一家出版社的首肯,聘请他专门为图书创作插图。1995年,杨百亮辞去了出版社的工作,专程来到首都北京,全身心地投入到书画创作当中。

  来到北京后,看书、画画儿、写字,成了杨百亮一天生活的全部。他告诉记者,常常古籍不离手“与古人对话,向古人学习”,就为了探寻古人的那种情致与意境,而他的中国传统文化画作也在这精心中打磨得愈加浓厚。通过作品他希望更多人看到古人身上那种清心寡欲的精神。

  更难能可贵的是,杨百亮的画作不单是为了再现自然的原生态,而是从道德、哲学的高度去关照自然,给观者带来更深层次的艺术启迪。画家除了要在技法上不断提高外,还要注重自身艺术品格的修养,潜心充实自己的思想,这样才能画出更高的境界。杨百亮所追求的,正是中国画传统哲学思想中的精华所在。

  闲暇时,他也不忘到老家走走看看,他说,传承古今的故事更增添了生活的快乐,也更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尤其是作为世界六大蒸馏酒之一的中国白酒,杨百亮深刻领悟每个酒文化故事的内含,并创作成一幅幅形态各异的图画。李白的《将进酒》、岳飞的《满江红》及刘伶醉酒、刘秀“勒马望张弓”等。

  中国是酒的国度,孕育了丰富深厚的酒文化。杨百亮创作的有关“酒文化”系列画作六十余幅,分别为《酒泉》《曲水流觞》《义结桃园》《千叟宴》《鸿门宴》《杯酒释兵权》《温酒斩华雄》《青梅煮酒论英雄》《李白春夜宴桃梨园》《好酒醉八仙》《盛唐长安酒会》《东晋新亭会》《虎溪三笑》《李白将进酒》等,深受业内外人士赞赏。这是杨百亮在书画艺术之路上贡献的又一璀璨硕果。

  杨百亮告诉记者,读懂每首诗,看懂每篇文章,结合人物的思想,才能把作品创作得炉火纯青,让人过目不忘。今年4月,杨百亮将在河南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一次《杨百亮酒文化国画展》,这也是他几年来的夙愿。为了筹备展览,他抛下了其他的工作,又从河南省酒业协会一位朋友手里找来些与豫酒相关的资料,并结合豫酒的个性特点,创作出更具家乡情怀的书画作品。

  杨百亮说,截至目前,他已经完成了四十多幅作品,全部是新近创作的酒文化作品。他说,他要让家乡的这份情怀展现给世人,让这些作品传承给子孙后代,成为一份宝贵的财富。

修身养性,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魅力

  传统文化是顺应自然法则的文化与思想沉淀,其不会因为短浅的时效而被历史进程和社会演变所摒弃。杨百亮直言,中国传统绘画不但要传承,更要在其之上进行创新。“因为这是不断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延续和内心精神世界的强大与高贵输送血液。”

  杨百亮的画品清高独立,画质超凡孤拔,画心厚朴凝重,集聚了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正能量和画家个体的艺术哲思。这也正应了他绘画的初衷:“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祖先们发明的笔墨纸砚,让我们更好地表现每个时代的意境,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发扬传承。”

  2012年10月,杨百亮应邀参加在中国台北国父纪念馆举行的纪念孙中山诞辰146周年书画展,其创作的《中国圣贤图》不仅被美龄艺术馆收藏,吴伯雄更是亲自为其题写收藏证书。这为两岸的文化交流书写了浓厚一笔。

  而外国人对杨百亮的作品也是称赞有加。2012年9月,应新加坡政府书协和美协的邀请,杨百亮参加了新加坡华族文化节,其作品在展览中备受好评,并得到新加坡总统陈庆炎亲自接见。2013年的作品欧洲巡展也受到了当地美术界和华侨华人的热烈欢迎,《人民日报》海外版和《欧洲时报》也对这次巡展进行了追踪报道。

  在“厚积”中,杨百亮不断地向更高的艺术高峰攀登,也许,这也正应了刘禹锡的那首诗:“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编辑:闫秀梅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