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资本 > 正文
西部经济学者向全国人大递交万言报告(1)
来源:  2015-12-21 08:17 作者:
   “四川的经济战略,绝不是四川本省的事情。地理位置决定,四川、重庆的生态建设和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而汶川大地震后,川西的污染产业可能复制重建,而且还很可能承接东部‘三高’转移产业,这很危险。”

  3月9日下午,在与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通电话时,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委员会主席、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灾后重建研究基金资助项目负责人张衔表达了其忧虑。

  基于这样的考虑,他书写了万言报告书《汶川地震后四川部分产业的环境污染问题研究》寄往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要求提高重建标准,调整重污染产业布局,在重建中通过产权重组、收购报废、奖励退出和强令退出等措施,只保留最低数量的规模企业、有选择性地承接东部地区的转移产业。在强化政府监管的同时,建立环境补偿制度,改变政绩考核制度。

  张衔提出,应该在四川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摆脱农业增产严重依赖化肥的阶段:“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大力推广在我国有悠久历史且已经成熟的精细农业技术,大力学习和推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精准农业。”

  “经济战略应该调整,产业发展的思路应该改变,”他在此前数次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都特别强调,“我们应该要幸福生活,而不是GDP数字;是绝大多数人的健康快乐,而不是少数人的杀鸡取卵”。

  四川应以太湖为鉴

  “经济发展,有一个经济不经济的问题。太湖周边那么多年的GDP,够不够治理太湖都成了问题。更可怕的是,除了得到超级利润的极少数人可以毫不在意太湖,对于大多数人,这是多么深重的灾难?他们没有得到什么,却要为别人的超级经济自由付出身心健康甚至子子孙孙的代价!”

  1月下旬,张衔在成都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又一次提出要以环太湖经济区为深刻教训。此前在2008年5月,他也曾对本报记者这样表示。

  张衔说,学者的良心驱使自己不能对某些官员简单表示赞同,四川的经济发展思路太着眼于短期利益。

  他说,学界与政界的发展观一直有很大争议:学界期盼立足于生态特色,大力发展以农产品深加工和旅游为主的绿色产业,再就是通过大量旧有军工企业的民用化发展,带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政界却恰恰从GDP的快速提升着手,资源消耗、化工等重污染产业在四川发展迅猛,动辄便提工业强省和产业梯度转移。

  震后初期,张衔与川西的许多经济学者都认为,重建是产业调整的良机,然而在2008年7月,他率“灾后经济重建与产业结构调整”课题组在灾区一些地方考察后发现,他们的想法基本被现实打破。

  “惯性势力基本上左右了灾后的产业重建,”2008年7月,张衔对本报记者说。

  2009年1月21日下午,张衔向本报记者透露了自己起草的一份报告内容:“我们曾将它交到政府,但是现实与我们的目标相距太远。短期经济利益所改变的一些人的思维方式,要扭转谈何容易。”

  “从实际情况看,灾区似乎更愿意采取原地迅速恢复产能的重建策略。据统计,到2008年9月,某极重灾区化工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已达2.4亿元,是该产业灾前4月份工业增加值的52.23%。显然,重污染产业的这种两难选择如果得不到合理解决,必然会对灾区的长期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并且,这一问题也会随着灾后重建的展开而显得日益紧迫。”张衔说。

  值得忧虑的是,四川的地理位置远比太湖重要得多,它96%的幅员面积属于长江水系,并与黄河源头接壤,是长江、黄河重要的水源发源地和涵养区,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其生态建设和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然而,据四川环保部门统计,全省1000多条河流中,80%以上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

  从“八五”到“十一五”期间,四川省陆续将冶金、水电、化工等确定为支柱产业,而这些产业有相当部分是集中在生态、地质环境非常脆弱的山区、高原或河谷地区,存在生态安全隐患,有些产业已造成较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1] [2]

编辑:卓越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