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和PPI数据在同一天公布,这有助于人们对中国经济形势进行判断。综合近期有关方面公布的一些数据以及其他信息分析,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呈回稳迹象:曙光初现。但对中国经济是否出现通货紧缩,以及如何应对通货紧缩风险仍有不同看法。
从CPI的走势我们可以看出需求层面正在回暖,因为2009年1月CPI1%的增长是在2008年1月CPI增长7.1%的高基数上增长的,因此并不算低。但这并不排除2009年春节提振消费的作用。这也正是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中国经济有回稳迹象的重要理由之一。2月发布的其他数据也支持了这种观点。2月公布的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显示,该指数在2009年1月比2008年12月上升了4.1个百分点,达到45.3%,连续2个月呈现回升态势。由于春节原因,2009年1月比 2008年1月少5个工作日,比2008年12月少6个工作日,但1月外贸出口值比2008年同期增长6.8%,比2008年12月增长10.1%,实现贸易顺差391亿美元,同比增长102%,比上月多增1.2亿美元。此外,银行新增贷款大幅增加。数据显示,1月银行新增贷款突破16000亿元。从信贷转化成投资的角度,2009年初的信贷大幅增加,为全年投资增长奠定了基础。信贷年初的投放,也为货币周转带来的乘数效应打开了空间。2009年初,我国宏观经济先行指标都出现环比反弹。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中国经济复苏的“星星之火”已经出现。
当然,人们之所以高度关注CPI,主要因为这一指数是衡量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重要指标。通货膨胀系指总物价或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货币供应超常规增长,较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投资和消费需求过旺,社会信用膨胀,生产过热。这是大家较为熟悉的一种经济现象。
而通货紧缩则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是指商品和服务价格的普遍地持续下跌,而非局部地、暂时性地下跌。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认为,通货紧缩表示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下降。通货紧缩会导致许多企业微利甚至亏损;就业机会减少,失业人数增加;市场需求量下降,导致部分企业或者关门,或者开工不足,生产能力闲置;农产品销售发生困难,造成广大农民增收缓慢;使经济结构的调整不仅缺少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甚至还存在较大阻力;由于企业经济效益下降,还会导致财政税收减少等。对于通货紧缩如果不及时治理或者治理不力,出现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