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资本 > 正文
社科院专家:刺激内需要避免“无就业的复苏”(1)
来源:  2015-12-21 08:10 作者:
    在世界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诸多影响中,最让人揪心的是可能涉及几千万人的就业问题。在中央启动的拉动内需增长的政策中,力度最大也最令人兴奋的是两年内总数涉及4万亿元的投资。那么,如此积极的投资怎样才能惠及就业?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蔡昉。

  鼓励引进民间投资,创造就业岗位

  作为中央投资,蔡昉认为难点在于最大化直接创造就业。虽然最近政府计划出台汽车、装备制造、纺织等十大产业的振兴规划,但这些产业大多不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而且,振兴规划不可能直接关注或者投向中小企业,而后者正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但作为中央投资的延伸,地方的配套投资和民间投资,应该而且完全可能明确地考虑扩大就业的迫切需要,向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或企业延伸。

  要解决最终需求的问题,不能仅仅靠政府投资,民间投资才是增长的持续动力。要鼓励引进民间投资,可以从解除相关限制着手。现在服务业领域对民间投资的限制还很多,比如娱乐、体育、教育等。蔡昉说:“体育产业在美国是很庞大的产业,在很多州已成为支柱产业。最近美国各个行业都是些不景气的消息,而惟独体育和好莱坞,没有不景气。”这个产业的链条很长,对健身休闲、转播广告、服装纪念品等许多服务业,甚至制造业都有带动效果,是典型的内需型经济。”

  蔡昉认为,扩大教育对于就业是一个大有可为的领域。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中国搞了高校扩招。“我认为完全正确。一是扩招的这些人推迟进入就业市场,缓解了当时的就业压力,在四五年后,中国发展的周期恰好进入就业高峰期;二是虽然大学的教育质量有高有低,但与没受过大学教育相比,这些扩招的受益者成为素质更高的就业者。”而且,根据他的研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学历越高就业越难。他还介绍到,美国的人力资本积累有两个重要的阶段。一是在上世纪30年代的萧条时期,学生的在校时间大幅度延长,接受高中教育的人增长了一倍,获得本科学位的人增加了50%。二是二战结束后,回来了1200万退伍军人,而由于战争带来的对美国产品的外需也没有了,失业威胁增加。这种情况与中国现在的情况很相像。美国在1944年制定了退伍军人权利保障法,这个法做了三件事:一是资助退伍军人上大学或职业学院,最后有800多万人利用这个机会拿到了更高的学历;二是通过贷款等方式资助退伍军人创业;三是成立专门机构,资助退伍军人买房。这两轮教育发展的结果,是美国此后几十年的持续繁荣。

  除了行业准入上的诸多限制,还有交易费用繁多、政府服务不到位以及个别地方的腐败现象等,共同构筑了民间投资的高门槛。“其实扩大就业不一定要出很多新招,如果能把那些就业障碍清除,就可以创造就业岗位。”蔡昉说。

  “雁阵模式”在中国内部还有延续空间,调整结构与扩大就业不是非此即彼

  靠投资拉动内需,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是中国经济的短期目标,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还有一个调整结构的重要任务。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在谈及投资项目的安排时,反复强调了要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有利于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如果按照这样的原则,加大投资力度能带动就业吗?会不会产生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排斥?

[1] [2]

编辑:卓越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