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文化 > 文化 > 正文
名酒来清江(1)
来源:  2015-12-21 14:30 作者:

  史海钩沉,沧桑几何?

  在苍茫的大地上寻根问祖,在历史长河中溯源揽胜。樟树,从远古走来,沐风栉雨,气象万千。樟树,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

  说它古老,是由于早在近5000年前,樟树的先民就在阁山赣水之间耕耘劳作,拉开了古代文明史的帷幕。

  说它年轻,是因为自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撤清江县设樟树市至今,不过短短25年。

  樟树,一片富饶而又神奇的土地。

  这里是国药之都,药业历史源远流长,始于西汉,吴称“药摊”,唐谓“药墟”,宋号“药市”,明为“药码头”,清曰“南北川广药材总汇”,久享“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盛誉,是名播遐迩的中国药都。

  这里也是名酒之乡,早在新石器时代酿酒业就已萌芽,此后商代有佳酿,宋代出名酒。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临川任职时著有《剑南诗稿》,在其中的“对酒”诗中写道:“名酒来清江,嫩色如新鹅”。古老的酿酒技艺代代传承,发扬光大,自民国初年得名的“四特酒”更是历久弥香,闻名海内外。深厚的历史积淀使得樟树成为了中华酒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古法白酒的原生地。

  酿酒历史源远流长

  众所周知,酿酒业的产生必须要有稳定的社会形态,并以一定的农业生产、粮食种植为基础。

  1947年,江西省文物考古调查先驱饶惠元先生,在赣江东岸的丘陵山地采集了大量的石器、陶器残片,并随之发现了筑卫城遗址、营盘里遗址等30多处古文化遗址。樟树作为江西省乃至整个江南地区最早的一个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的神秘面纱被逐渐揭开。

  1956至197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和江西省、樟树市文博工作者对营盘里遗址、筑卫城遗址进行了二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距今约4500年的石制生产工具,如砍伐器、掘土器、刮削器、网坠、石镞等,标志着当时已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特别是在筑卫城遗址还发现了碳化籼稻、陶杯、陶鬶、陶碗等酒器。这些都说明,樟树市境内4500年前就出现了原始村落、原始城市,先民们过着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定居生活,并有了制陶、纺织等手工业,谷物生产和酿酒业也在这个时候开始发展。

  1973年秋,清江县(现樟树市)在山前乡(现吴城乡)吴城村附近兴修水库,一位民工不经意间一锹铲出了一个陶罐,随后周围也接连发现了不少石刀、陶网坠……很快,这片区域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鉴定为商代遗址。吴城遗址出土的斧、锛、刀、镰、铲、镞等石制生产工具,“商墓”出土的犁、耒、耜、铲、斧、锛、镰等共11种青铜生产工具,证明当时农业技术进一步发展,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酿酒业的发展有了更为丰富的原料。

  “商人重酒”,吴城遗址出土的酒器有青铜斝、青铜樽、青铜爵、陶杯、陶壶等,还有大量铸造酒器的石范,充分说明这里的酿酒业已相当发达。这些珍贵的文物,真实地见证了3500多年前樟树大地谷物青青、琼浆飘香,盛满了觥筹交错的豪迈与歌舞升平的祥和。“泰伯奔吴”的古老传说就荡漾在这醇美的酒香里。

  酿酒技艺代代传承

  “层层碧嶂来无尽,滚滚清江远莫追”,这是古人对樟树山川形胜的绝好描绘。著名的阁皂山被唐高宗御赐敕封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赣江中上游的优质水源则孕育了以“稻文化”为核心的神秘的赣鄱文明。

  这一方水土不仅养育一代代樟树人,也成就了樟树熠熠生辉的历史名片。自秦朝立郡县制到南唐昇元二年(公元938年)的1158年间,樟树虽“有其地无其名”,但先后有三个县(即新淦、吴平、始平)在此建立县城,成为三县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到了南唐昇元二年八月,唐王李升准镇巡使吴鸾所奏,在萧滩镇(后改称临江镇)建清江县。此后,萧滩镇又先后成为宋、元、明、清时的临江军、路、府郡城达920余年,辖清江、新淦、新喻、峡江四县,是当时赣中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樟树地区酿酒业的蓬勃发展。最初的酒以醪醴或黄酒为主,它们以谷物为原料,用麦粬或小粬做糖化发酵剂而成,度数一般在15度以下。自唐宋以来,以樟树为代表的中国南方地区,酒的酿造一直延用古法,即将大米或糯米蒸熟,加粬发酵而成。所不同的文章来源华夏酒报是,随着酿酒技艺的提升,出现了蒸馏法酿酒。蒸馏法酿酒采用加热冷凝的办法,能够提炼出纯度更高,香味更浓的酒,人们把它叫做“土烧”,也就是现在樟树农民家里常喝的自酿白酒,其原理和部分操作方法一直延用至今。明代杰出科学家宋应星任袁州府分宜县教谕时,对以樟树为代表的南方地区比较通用的古法白酒酿造工艺进行实地考察,并载入其著作《天工开物》中,使这种工艺得到迅速传播,对中国白酒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浓甜的醪醴,到渐渐老熟的黄酒,再到阳刚劲烈的土烧,樟树的白酒酿造工艺逐步走向成熟,最终孕育出中国白酒中的一朵瑰丽奇葩——四特酒。民国初年,樟树镇“娄源隆”酒店融合北方汾酒(以高粱为原料,大粬发酵)和当地土酒(以稻谷为原料、小粬、药粬发酵)的两种酿造工艺,并巧为勾兑,生产出了酒色清亮、香醇可口、兼具南北风味的特型白酒。为区别当时市场上的其它白酒,1930年,“娄源隆”酒店的分号“天成”酒店别出心裁地在酒坛上贴上两个“特”字,即所谓“双特”,以示其质优,抗战前夕,又用大鹏商标标出四个“特”字,以示更优。人们渐渐地记住了这个独有的标志,四特酒因此得名。

[1] [2]

编辑:周莉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