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围绕上海酒节的争议仍有不少:上海不产酒,怎么能搞酒节?上海人不擅喝酒,怎么吸引参展企业?鼓励大家喝酒,又怎么能成为节日的主题?更有人说,上海酒节没有发展土壤,好像是“在水门汀上种花”。可偏偏在争论中,上海酒节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作为全国唯一一个省市级规模的综合性酒节,上海酒节每年能吸引六七十家知名酒企参展、数十万消费者光顾,并连续两年获得上海购物节“公众满意度第一”和2009年“最炫商业金奖”称号。
水门汀上真的长出了鲜花。追溯上海酒节的历史,或许能为城市发展新型商旅活动提供崭新的思路。
葡萄美酒夜光杯
“上海虽然不产酒、上海人的酒量也不大,但未必不能搞酒节。”上海酒节组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上海人的“酒量”不在数量,而在品质。目前,上海一年的酒类销售额已经突破160亿元,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国际化消费趋势。白酒、红酒、黄酒、啤酒四大类酒平分秋色。全球知名酒企纷纷看好上海市场,酒类产品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以酒为节,不仅能满足消费者认识更多好酒、名酒的需求,也能让更多的酒企拥有展示自我形象的平台。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上海酒节在2005年应运而生。
不过有意思的是,从诞生之初,上海酒节就定下一个原则:酒节不是“劝人饮酒”,也不是“吆喝卖酒”,而是要通过办节这一平台,为各方文化搭建一个共同展示的舞台。眼下,国内的各种酒节不少,但以啤酒节居多。在个别酒节中,参与者相互泼洒啤酒,啤酒节变成了“泼酒节”,在上海酒节的主办方看来,此举实属浪费。另外,还有不少酒节鼓励参与者豪饮,“斗酒”是必不可少的项目。但上海酒节主办方提出,所谓“葡萄美酒夜光杯”,不论是美酒还是酒具,都需要细细品味,因此品酒的意义远大于豪饮。所以,上海酒节不以销售额、饮酒量来判断是否成功,而是致力于展示世界各地酒文化,提升城市居民饮酒知识和生活品位。
正是这一发展思路,使得上海酒节从创办之初就走了一条不同以往酒节的道路:组委会不是酒企联盟,酒节活动也从介绍酒、品味酒延伸到酒文化展示、酒论坛研讨等。整个酒节实现了“专题酒吧+国际美酒博览会+知名厂商酒文化”的组合展览,酒种涉及啤酒、黄酒、白酒、葡萄酒、保健酒、调制酒以及各式洋酒近百个品牌。其中,以酒具、酒标为亮点的特色展览首次亮相,让中外游客能真正感受到“葡萄美酒夜光杯”所蕴含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特色。
有关人士指出,上海在不少产品上的市场容量令人瞩目,比如服装消费、咖啡消费。但是,要真正为这些产品办节,必须跳开产品看未来,否则必将陷入到推销、促销的传统营销模式中。类似的节日一次两次可能还会吸引消费者关注;但假以时日后,必定会因为形式单调、内容单一而丧失吸引力。而像上海酒节这样跳出酒产品办酒节,注重的是对酒产业链和酒文化的挖掘,从而能越挖越广、越挖越深,为节日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意和活力。
酒不醉人人自醉
在谈及上海酒节的成果时,主办方之一、虹口区商委的有关负责人强调,最重要的成果是不断升级的服务。在上海酒节,参展企业、参与市民和游客角色不同、需求不同,只有为他们提供周到的服务,才能通过他们传播上海酒节的影响力。所以,组委会希望通过上海酒节,总结出一套服务理念和服务经验,推动上海会展服务的发展。
在主办方心里,有不少数据比酒节的现场销售量重要得多:举办至今,酒节没有发生过一起消费者投诉;参展企业每次都给主办方服务打出高分评价。这些都缘于上海酒节把服务做到极致,让参展企业和参与市民、游客在精神上能满载而归,实现“酒不醉人人自醉”。
一方面,上海酒节组委会对参展企业实行“宁缺毋滥”制度,保证展示给市民和游客的都是最有特色的产品。有关人士透露,目前有不少展会为了完成招商目标,只重数量、不重质量,最后的结果是参展企业参差不齐。这不仅会使当次活动给参观者留下不好印象,而且会让那些有品位、有水准的参展者不屑与那些低层次参展者为邻,最终导致展会组织者在下一次活动中招不到合适的参展方。
另一方面要创新形式。在上海酒节,每个参展商都有别具特色的主题展馆,参观者通过展馆就能了解展示酒类的大致情况:国酒茅台的主题馆展现茅台在每个重要时刻的身影;红酒、威士忌等洋酒的展台充满现代张力,加上品酒师精湛的表演,异国风情一览无遗……同时,主办方还推出一系列活动,包括上海酒节论坛、上海酒节摄影大赛、酒标酒瓶展览会、酒模特大赛、试酒师暨酒餐饮展示会等,将单一的展示酒产品变成全方位的展示酒产业,并且增加了很多参与性强的互动节目。
最后,要做足文化。每一届上海酒节,主办方都会发掘新的文化亮点。比如,首次推出酒具、酒标和酒瓶展时,游客们惊叹,原来“酒”字来源于“酉”字,其根本就是装酒的陶罐。再比如,在围绕世博主题的展示中,很多游客第一次知道,首个获得世博会金奖的中国酒不是国酒茅台,而是“颐生”酒,为了让游客有直观的印象,主办方还请参展企业仿制了当年得奖时用的装酒瓷桶,现场请游客品评……正是对文化的深度发掘,实现了上海酒节年年有新意,参观者则年年有收获。
醉翁之意不在酒
事实上,上海酒节“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利用酒节的品牌效应,为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出一份力。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酒节举办以来,已经大大带动了上海酒产业的发展,各类交流、交易活动层出不穷,酒节的品牌效应和品牌集聚度初步显现。借此契机,如果能把上海酒节打造成为上海商业的拳头产品,那么与酒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必然推动其他领域产品的发展和壮大。
从目前看,上海酒节已逐渐成为一个复合型的品牌,包括同时面向酒商和消费者的服务品牌、具有公信力的酒类消费和采购平台的消费品牌、在全国最具购买力的城市打造的专业酒品展览展示品牌、中国和世界酒文化传承延续交汇融合的文化品牌,以及中国酒与世博会结缘的世博品牌。通过以上品牌,不论是四川北路还是其所在的虹口区,都已形成了“酒的世界、世界的酒”的商业氛围,为城区的下一轮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参加上海酒节的海门颐生酒厂、宜宾红楼梦酒厂、绍兴塔牌黄酒厂、西班牙米洛斯皇室红酒、法国奥利维尔红酒等近10家酒商在虹口区注册了销售公司。更有专家就曾建议,可以在多伦路的新一轮开发中导入以“酒文化”为主的行业,形成品酒、观酒、售酒以及经营涉酒相关商品为主要商业特色的中高档酒吧、酒店、休闲文化区域,从而继新天地之后,在上海东北部打造高端休闲文化场所。
六年来,上海酒节为不少知名酒商开拓上海市场创建了良好的平台。海门颐生酒厂虽然早在1904年就获得中国酒类第一块世博会金奖,但颐生酒厂的颐生保健酒前几年在上海的知晓度很低。经过几届参与,颐生酒厂得以在今年顺利进军上海市场,与上海世博会再续情缘;而洋河蓝色经典通过参与上海酒节,比原计划提早了两三年进入上海餐饮市场。看到这些变化,上海酒节主办方提出,上海酒节将利用品牌效应,为上海打造新的商贸消费环境提供先行先试的平台,包括从酒开始,探索消费指数和生产指数的发布方式、大宗生活类商品交易平台的建设方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