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文化 > 文化 > 正文
走在繁华间,放肆得流年
来源:  2015-12-21 15:38 作者:

  它,没有印象中南方城市该有的温婉,没有小桥流水,亦没有雨中撑着油纸伞的姑娘。有的是高楼大厦、行色匆匆,繁华得让人觉得不真实。它,就是上海,坐落在黄浦江畔的东方明珠。
     对于这座城市,我心仪许久却望而怯步,怕自己沉浸,也怕自己迷失。鳞次栉比的摩天楼宇,彰显着上海浓郁的现代化商业气息。热闹的南京路上,络绎不绝的行人或驻足或前行。新天地里斑驳的旧墙下,是喧闹的咖啡吧和酒吧。行走在外滩上,往来的船舶,滚滚的江水,一切繁华尽收眼底。
     俯瞰上海,是密密麻麻的楼和密密麻麻的人,怎一个 “大”字了得?而正是这“大”,承载了无数人的淘金梦。这里是中国的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夜幕下的这座城市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往来的行人恍惚地看着、品着、揣摩着、嗅着这座城市独有的气息,感受着它青春的跳动,没有陌生也不曾亲近。
     上海,没有北方的大气但也不失灵气,虽然外人都说它小气,但却传承了中西文化,是历史与现代的集大成者。2009年,一部《蜗居》将这座城市推向了极致,原来繁华的背后也有无数辛酸血泪史,所以,很多人不想讨好,远远地看着它便足矣。
     上海,一座有故事的城市,走在繁华间,放肆得流年。


黄浦江夜未眠
     到上海不可不去外滩,而到了外滩则一定要夜游黄浦江。因为,黄浦江两岸荟萃了上海城市景观的精华。如今的黄浦江在岁月中沉淀成一条镌满经典与回忆的历史长河,承载着上海这座风云十里洋场的沉厚底气。这又是一条充满机遇和希望的未来河,洋溢着上海这颗东方璀璨明珠的蓬勃朝气。  
     浦东建立了庞大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国际会议中心、上海科技馆、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等高楼大厦赫然在目,彰显了上海现代化的金融中心地位。松浦大桥、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卢浦大桥、徐浦大桥和奉浦大桥像六道长虹飞架于黄浦江上,将浦东和浦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浦西的外滩两岸,故事实在是太多太多,因此成就了一份份沉甸甸的历史文化遗产。
     自从鸦片战争让上海成为一个商埠,性格鲜明的西式建筑便在外滩拔地而起。在长达1.5公里的弧形道路上,高低错落,鳞次栉比地矗立着52幢风格各异的大楼。那些英式的、法式的、古希腊式的建筑,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群”。用手划过这些斑驳的古墙,仿佛每块砖头都在向你诉说历史的昨天。
     华灯初上,轻柔的晚风拂过脸颊,穿透发丝,摇曳出游人心底无限的企盼与激情。划一叶扁舟,遨游在黄浦江畔,两岸的夜景华丽梦幻,美不胜收。身临其中,只有一遍遍地惊叹和感慨:怎么可以这样美?美得叫人无以言表,美得叫人无所适从,美得让人迷醉其中不想归。
     夜幕下的黄浦江在觥筹交错中荡漾,尽情地渲染着上海华贵、浪漫、大气的别样风情。


种在黄酒中的根
     上海,作为东西文化交汇的中心,也是国内最知名的葡萄酒、洋酒市场之一。每年,无数的国际酒品推荐会在这里上演,渲染着这种城市的“洋气”,然而,上海人骨子里对黄酒的情有独钟,似乎在宣告着传统的中国文化才是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灵魂。黄酒是很多上海人家中生活的必需品。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黄酒源于中国,且唯中国有之。
     每年一到中秋前后,便是大闸蟹上市的时候。讲究的上海人在蒸蟹的时候会在锅里加入一些黄酒,不仅可以中和蟹肉的寒性,还能不掩盖蟹的甘香。上桌时,黄酒香带动浓郁的蟹肉香,在空气中弥漫散播,闻上去有浓厚的酒香却没有酒的苦涩,让人垂涎三尺。
     上海的黄酒品牌较多,“古越龙山”、“会稽山”、“塔牌”、“女儿红”等,多为浙江所产。而上海本土的品牌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则是“石库门老酒”和“和酒”。市民馈赠亲友、上餐馆等则青睐名牌“花雕”,平时自己饮酌则钟情“加饭”酒。
     冬日里,在寒冷的天气中来杯热黄酒,再加入些许话梅或是姜丝,老街坊小弄堂里徘徊着吴侬细语,打发着寂寥的时光,生活其实也可以如此诗情画意。
     因为是个移民城市,上海汇聚了苏浙地区的各色小吃,它的口味以清淡、鲜美、精致著称,既不同于粤港地区的香甜味,也有别于川渝地区的麻辣风。其中最为消费者喜爱的莫过于:汤包、百叶和油面筋。这些珍馐美味现今都汇集在城隍庙附近。
     上海汤包做工精细,皮薄馅多,无论是虾肉包还是蟹肉包,都咸淡适度,咬开皮,包内有大量汤汁,用吸管将汤汁吸入嘴里,浓郁的汤汁触动着味蕾,让人食欲大增。
  百叶则是一种用豆精皮做成一个结子的小吃,有若干层,故叫“百叶”。将百叶在沸水中煮熟后,盛入有骨头汤的碗里,再加入些许精盐、葱花等佐料。
  油面筋,则是用精面粉发酵后做成一个个小圆团,用油锅炸成金黄色后起锅,再放入有滚烫骨头汤和加了若干佐料的碗内,食用时,油而不腻。


拎得清的上海人
     都说上海人很讲究,因为他们太精明,不恪守人情往来。
     比如说,上班的时候,他们会从家里拿些水果零食,但分量通常只够自己一个人享用。即便是数量多的食物,他们也是无及他人。若是大家一起聚餐,他们会在结账时把钱按人头算好。如果你要请客,他们反倒可能不去了。如此反复几次,大家就会烙下印象说上海人小气。
     其实,我倒觉得,他们是拎得清。拎得清是上海话,意思是一个人为人处事,能对周围环境等种种因素看得清,对需要共同遵守的规则契约心领神会,审时度势,找到能摆正自己的最恰当的位置。
     人情往来常常是非多。若是分享,不喜欢不拿便是怠慢,喜欢拿了便是人情。大家一起聚餐,无论谁单独请客,吃了便算人情,那以后是否要回请?怎么请?都请谁?算来算去都太麻烦,索性将钱花在自己身上,谁都不会觉得亏。
  正如古语所云:“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在如今的人际关系中,这种拎得清的处事态度倒能长久。
(您对本文有何看法,可通过新浪微博@华夏酒报进行讨论。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赵鑫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