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瓶收藏中,人物造型酒瓶是我最为喜爱的一个专题。不仅因为它造型生动、色彩丰富,更重要的是生产厂家纷纷选择古今中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现实人物和神话人物作为设计素材,这就使得此类酒瓶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大大地增加了。例如取材于“中国四大名著”设计的人物套瓶及“八仙过海”人物造型瓶,还有武则天、王昭君、孟姜女、鲁迅等等都是人物酒瓶中的经典之作。
在我的藏品中,有一套“竹林七贤”人物套瓶,被我视作“珍品”。
之所以称之为“珍品”,理由有三:首先是这套酒瓶所刻画的七位历史人物在魏晋时期是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人物群体,并且就生活在我所居住的河南焦作(古称山阳)一带,具有显著的地域文化特征;其二,他们个个以嗜酒善饮著称,与我所收藏的酒瓶和研究中国酒文化密切相关;其三,存世极少。据了解,目前在全国瓶友手中成套收藏的宝丰“竹林七贤”酒瓶不超过10套,弥足珍贵。
这套酒瓶是河南宝丰酒厂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产品,由当时中国汝瓷一厂烧制,容量为500毫升。瓶子瓷质精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或袒胸跣足,宽衣博带;或弹歌酣饮,醉眼乜斜;或高谈玄理,低首深思。是一套难得一见的精品套瓶。闲暇之时,每每观赏把玩,幽幽怀古之情便悠然而生。
魏晋时期,有七位社会名士,分别为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和王戎。由于不满司马氏篡位,为逃避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隐居在云台山(今焦作市修武县境内)一带。他们放旷不羁,不为礼俗拘束,常为“散发裸身之饮”。《世说新语·任诞》中说:“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的故事在焦作地区流传甚广,目前焦作仍有“七贤村”这个地名,云台山风景区里还有“百家岩”、“醒酒石”等“七贤”遗迹。博爱酒厂还在生产“七贤村酒”。
除了放荡不羁,舞文弄墨,抚琴吟颂之外,纵酒狂饮是他们最具共性的特征。也正因如此,使得七位有着不同文学信仰的人聚到了一起。
面对当时的腐败政治,“七贤”们无能为力。只好每日里饮酒作乐,麻木神经。他们每个人均与酒有着不解之缘,其中以刘伶、阮籍、阮咸和山涛酒闻趣事最为后人乐道。
刘伶自称“唯酒是务,焉知其余?”刘伶十分馋酒,唤其妻欲取酒喝,其妻涕泣而劝道:你喝酒太过分了,对身体不利,应该戒酒。刘伶答曰:你说得很对,不过我自己还戒不了,需面对鬼神起誓,才能断酒。并让其妻准备了酒食供于神位前,刘伶跪而祝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说罢,饮酒吃肉,隗然而醉。《晋书·刘伶传》载,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故陆游《纵游》诗云“百钱挂杖无时醉,一锸随身到处埋”。
阮籍“傲然自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时当“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阮籍为避免卷入政治,终日酣饮,不问世事。晋文帝司马昭想为儿子司马炎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机智地一连醉酒60天,终使司马昭派来的人无法开口而作罢。后来听说“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为了有好酒喝,竟放弃了东平相、大将军从事郎中等职务,自荐去当步兵营校尉,“虽去佐职,恒游府中,朝宴必与焉”。
阮咸是阮籍之侄,与阮籍并称“大小阮”。 他狂放不拘礼法。精于音乐,善弹琵琶,为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晋书》说他“处世不交人士,惟其亲知弦歌酣宴而已”。有一次,他的亲友在一起喝酒,他也赶来参加,不用酒杯,而是用大盆盛酒,他一面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喝,一面鼓琴,喝得醉醺醺的,当时有一大群猪走来饮酒,阮咸就与一群猪共饮,真是不亦乐乎。于是有“与豕同饮”,传为笑谈。
山涛饮酒,有八斗酒量,自己能准确掌握。有一次,皇帝要试一试他,宣称给他八斗酒喝,而暗中令人多加了一些,不料,山涛喝足八斗便不再喝了,连皇帝也称奇。
由上述史料看来,民间盛传“七贤”嗜酒如命,豪放善饮,决非空穴来风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河南宝丰酒厂为了开拓和占领市场,开发研制新型配方白酒,并设计了这套“竹林七贤”酒瓶,其外包装也十分考究:六角形的礼盒上裱以锦缎,并用精美的书法记录了“七贤”的生平简介。不巧正赶上“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这套以歌颂封建社会文人墨客为内容的酒瓶,自然难逃厄运。所以新产品的样酒刚刚送出,便遭封杀。因此市场上没有销售,只有少量的样品留在了各地的糖烟酒公司。而我手中的这一套“竹林七贤”酒瓶,就是从一位当年曾在焦作市糖烟酒公司工作过的老人手中得来的,因此十分珍贵。
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少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平民百姓,演绎了一个个千古流传的故事,或彪炳史册,或流传民间,以其为题材的藏品历历可见。可谓:世间万物终有情,浩浩青史皆刻铭。莫道酒酣瓶无用,藏来便有读书声。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车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