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瓶收藏成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没有多长历史,远不如传统收藏项目成熟,很多藏瓶者在无前人经验可鉴的情况下苦苦摸索。作为一个以玩赏为主的酒瓶收藏者,我从事收藏酒瓶多年,经历了既充实又艰辛的收藏实践。我以为,一个理性的酒瓶收藏者在藏瓶过程中要做到“六不”和“六要”。
不要追求瓶“量”
而要定好瓶“位”
藏瓶者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文化素养、家居环境、地理区位以及自己未来的发展等,选择好酒瓶收藏的方向,确定好目标和定位。根据我的观察,目前的酒瓶收藏群体,可以概括地分为玩赏类、研究类、经营类、综合类四大类。玩赏者以玩瓶为乐,把获得乐趣放在首位;研究者追求瓶艺,以研究瓶型和工艺为目标,追求瓶子的个性,通过分析比对型艺,思考分析,设计创作;经营者为利,把增值赚利放在第一位,哪种瓶获利空间大就收进哪种,而且进得快出得快;而综合者则是兼而有之,玩赏中有研究、收藏中有开发、交流中有经营。不同类型的收藏者,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价值取向影响着收藏行为。有不少藏者藏品特色分明,专业性较强,有自己明确的收藏定位,在同行中产生良好的影响。可不少新瓶友,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盲目追求数量的扩张,把眼光放在藏品跨千过万上,以获得量的增长为荣,忽视自己的收藏定位。结果酒瓶总量上去了,藏品却没有特色。结果是“一个个地朝家淘,一筐一筐(一包包)地朝外倒”,既花费金钱又浪费精力。
不要迷恋瓶“老”
而要钟情瓶“相”
我不贪恋“老瓶”,一是缺少鉴别老酒瓶的知识,对老酒瓶不识货,怕上当;二是老瓶(除了青铜酒器外)大多工艺差,缺少艺术美,尤其是陶质老酒器,是在生产水平低下的时代中制作的,工艺很粗糙,缺乏视觉效果,而且古代老酒器与其它生活器形不分,专业特色不明显;三是难以收成系列。老瓶年代久远,已经归类为文物,如果没有较高的资金维系,藏少许根本形不成收藏主题;四是“老瓶”不老。过去人们盛酒多用坛、罐、缸、壶等,用较小容量的瓶子装酒的年代并不远,只是在酒商品市场化后,酒瓶才广为流行。在改革开放前,国内流通的基本上都是俗称的“手榴弹”形酒瓶,缺少工艺美。真正漂亮的瓶子都很“年轻”。因此我不追求“老瓶”。我在收藏过程中,讲究瓶相的完整,追求“全品相”。一个完整的酒瓶有瓶体、瓶盖、瓶标及瓶上连接物,通常设计者是把它们当成统一体,构思成完整的产品。如今由于防假冒,多用防伪盖,破坏性较大,所以在收藏过程要及时将瓶与盖连接好,以更好地保证它的完整美;二是尽可能地有外包装,外包装体量大,能反映较多的酒信息,可以得到瓶体上没反映出来的资讯。如酒的度数、出品年代、生产厂家、经营单位、酒液容量、酿酒工艺、酒话故事等。以玩赏为主的收藏者,通过资料研究,能获得更多更深的内涵和细节。
不要偏爱瓶“材”
而要偏爱瓶“艺”
酒瓶的取材多种多样,有玻璃、陶瓷、纸塑、竹革、金属,还有多种材料混合等。酒瓶收藏群体中,有人专收瓷质酒器,这实际上是受瓷器收藏的影响,选择了瓷器中的酒器;有人专收青瓷瓶或专收紫砂瓶;有人专收人物动物造型瓶;有人专收壶类等。选择特定的专题,本是瓶友成熟和理性的选择,但若是以酒文化欣赏和研究为方向,一不可偏材,二不可废艺。
论材料,陶质和玻璃质地的瓶子,不可一概排斥。一是因为这两种材质易于取得,价廉成本低,是众多酒企首选的瓶材;二是具有良好的可塑性,便于成型,可很方便地制成各种造型;三是玻璃酒瓶的渗水率低,损耗度小,酒品能够长期保存,对于收藏酒的藏友来说更不可放弃这种材质。近年来,以五粮液集团为代表的众多酒企业,对玻璃酒瓶不断更新,提升了瓶型艺术,很有特点和个性,而且具有文化味,盛装白酒更加晶莹剔透,增加了观赏和收藏价值。将众多有个性的玻璃酒瓶连同它的外包装聚于一堂,定会成为一道很亮丽的酒文化风景线。因此,不能一味地排斥玻璃酒瓶。
论艺,工艺不精的瓶子不是好藏品。评价酒瓶好不好,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工艺,胎质、釉色、纹饰、文图及笔触、瑕疵、款别,包括制作者和企业名气等,都对瓶艺有影响。制瓶工艺是瓶的灵魂,制作粗糙,没有良好工艺支撑,再好的型也没有多少观赏价值。
不要苛求瓶“形”
而要追求瓶”韵”
目前,收藏队伍中有人特别注重瓶子造型,越是怪、越是特,越有人爱。有一个保健酒厂以男人的生殖器为原型,做出一个酒瓶来,却有收藏者以获得此瓶为乐。还有部分瓶子除了复杂外,没有多深的文化底蕴,甚至有个别商人专做奇形怪状的生瓶迎合收藏者。总之,不应过于追求瓶的形奇,而应更多地关注瓶上名家书法、名画、酒名和酒话故事等瓶子的文化韵味。有些酒瓶看似普通,但若细细品味,会觉得熠熠生辉。例如健华君在江苏省酒器文化专刊第二期上撰文写到的“汉风”瓶,观其形,只不过是一个四棱柱体,上面一个圆形的盖。但它选用稀缺的蓝紫砂材料,瓶体侧面饰四大吉祥物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之神浮雕,是中国优秀紫砂艺术家葛军,以天圆地方的构思,用浓浓的吴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楚文化积淀创造出的白酒包装精品。此款包装获得2004年江苏白酒包装设计金奖。
不只注重“收”瓶
更要注重“研”瓶
酒瓶收藏不能仅停留在收藏和保管层面上,我们不仅要把收藏来的瓶子当“宝贝”,更要研读它们。要将酒、瓶等相关资料一一记录在册,做好分类整理,研究欣赏。做好台账,建好档案,登记造册,在建档和整理中获得新的知识。例如钟景贤老师,在精心整理藏品中,发现了酒名中的许多学问,写出了《酒名趣事》一文,他把酒名串成故事,还把酒名中的数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字编写成诗,很有文化味。我自己则将收集来的瓶子建成一个电子档案,建立电子相册,并把文字和图片用超链接处理。内容反映酒种、酒名、产地、瓶形特征、材料质地、香型度数、瓶子来源、瓶子图片、酒价和瓶价、文化故事,甚至将搜集到的瓶子设计者、设计创意、酒名酒诗题款人以及制瓶企业,酒品经营商等注写到电子档案中,丰富了藏品内容和知识。
李福民先生撰文说,酒瓶具有丰富的文化特性,突出表现在它是以瓶为载体,对餐饮文化、休闲文化、陶瓷文化、书画文化、雕塑文化、包装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收藏文化等相关文化的兼收并蓄,并派生出文博文化、旅游文化等。所以研究酒瓶文化,欣赏酒瓶的造型,研读资料上的文字,品味瓶身上的文化,可扩大视野,丰富生活,提高知识水平,提高欣赏层次。
不要闭关自守
而要交流开放
我们要推介和宣传自己的藏品,展示瓶上丰富的文化含量和审美价值,面向社会各界和社区群众,扩大影响,让更多的社会人士分享酒瓶文化。瓶友间要不断地把各自的赏瓶体会和研究成果推广交流,使更多的朋友享受到藏瓶的乐趣。一个成熟的收藏者,要有良好的心志,不仅藏品要有特色,做人也要有特色。不自大、不称王、不闭关自守。任何一个藏家都不可能天下酒瓶尽收藏,各有各的“长处”, 要善于交流,大家应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交流交往中互信互补。每个人都只有一个生活圈子,而酒瓶的流动性较小,地域性很强,尤其是中低档的地产酒销售网络不宽,消费人群不广,但瓶子又多附本地背景,瓶上文化丰富多彩。因此,要获得这样的瓶子就得通过交流交换,广开渠道。
一个成熟的藏家,既不能心急,也不能止步,只有以开放的心境积极与瓶友们沟通,经常交流互换,才能使自己的藏品质量和档次不断升级,不断取得进步。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车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