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的记忆里,走出来一群孩子,一段日子。
那时,村东槐树下住着一个结巴孩子。
八九岁的样子,从会说话起就是结巴,所以大家叫他结巴。爹娘都有些智障,生活自清苦。
每年二月初二,我们这的风俗,都要吃料豆。头一天挑好粒粒金灿的黄豆,第二天天不亮,母亲就会起床炒料豆。先加上香料、盐等,煮完再炒,这样炒的料豆不但入味,还酥脆不咯牙。有的人家炒咸的,有的人家炒五香的,有的炒完再撒上糖,裹成糖豆……
这时,孩子们扬着笑脸,一蹦一跳的出门去,个个衣兜鼓鼓涨涨。一群孩子聚在一起,就是料豆的盛宴了。大家交换着品尝,吃完了还不忘恭维一句:你妈妈炒得真好吃!满足与快乐,就在豆香中膨胀起来。
结巴没有这种快乐,因为他妈妈从来不会给他炒料豆。加上他身上脏兮兮的说话还不利索,一般没有人主动和他玩。他站在那棵槐树下,望着那一大团不属于他的快乐,呆呆的。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我把他看了又看,终于,忍不住跑过去,掏了两大把料豆放到他手里。他局促的笑,把一颗料豆放到嘴里,说:“可,可,可真好吃……”忽然,旁边哄得一声爆发出一阵笑声,大家都学着他的话:“可,可,可真好吃……”他窘得脸通红,把料豆朝我我手里一放,转身跑回家去。
我知道,他当时一定得哭了。我找了一个小袋,把兜里的料豆掏出来都装进去,悄悄从他家大门的缝里塞进去。一群孩子还在嬉笑着学他说话:可,可,可真好吃。小小的豆子,因为结巴的一句话,变成一大群孩子爆笑的材料。
后来,有个小男孩每次吃东西时都会学他说话的样子,可能他只是觉得好玩。时间一长,他妈嫌他好样不学,让他好好说话,不管用,就狠狠的揍了他一顿,后来那个孩子再说话,竟然真的有些结巴。也不知是吓得,还是形成习惯了,结巴可笑的毛病,就这样复制到他身上。再后来,没人敢学结巴说话了。
从那时起,我就隐隐懂得,尊重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吧。要想自己的天空干净明朗,任何时候都不能朝别人心里的洒下尘埃。俗话说,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有意也好,无意也罢。你洒下灰尘,还指望能给自己留下什么?
今年还没到二月二,我却早早收到了一包料豆,里边有花生,黄豆,葵花仁,松子。结巴送的,他说,他正好进城有事,特意让他媳妇炒了捎给我。结巴说他有孩子,不结巴。他笑着转身离去,我看到我手里的料豆也个个在笑,他媳妇手艺不错,料豆个个爆开了口,酥脆馨香。
一包料豆,就轻易让我回到那年那月转了一大圈,又品尝了一次鲜活的童年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