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底,央视一套《见证》栏目播出了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哈军工北京校友会等合作拍摄的5集电视专题片《揭秘哈军工》,揭开了这所号称当时东方的“西点军校”和新中国“黄埔军校”的神秘面纱。
随后,一股“哈军工”热在网上传播开来,许许多多的哈军工及其后代纷纷撰写文章,回忆这所让他们想起来就热血沸腾的军事院校。而北大荒酿酒集团的前身之一——松花江白酒厂,居然也走进了他们的记忆。
《哈军工曾经的岁月》一文有这样一段话:“1956年10月,为了庆祝新学员入伍,学院特批预科会餐。这次每桌有四瓶老白干。每人倒满一大茶缸,刚开始都不大敢喝,东北的白酒度数都比较高,老白干基本都是70度以上,入口辛辣,冲劲十足。
等吃得差不多了,连长、排长们开始到各桌敬酒,这一下就挑起了战事,学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员们开始互相敬酒,敬了邻座敬同桌,敬了本班敬外班,敬了校友敬同乡。随着酒意渐高,认识不认识的都敬了起来,大家都是年轻人,这一兴奋起来,半斤的酒量也能涨到八两,没等喝醉,酒已经喝光了。”
黑龙江农垦总局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而编纂的系列丛书——《商业卷》里,在介绍松花江酒厂的开头写道:“松花江白酒厂,原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机关办的一个小烧锅,年产散白酒500公斤左右,1965年3月15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将酒厂交回农场……”
哈军工筹建时正值抗美援朝时期。1952年3月26日,毛泽东主席批准了中央军委聂荣臻代总参谋长和粟裕副总参谋长提出的筹建军事工程(技术)学院的报告。随后,军委指定陈赓大将任第一任校长,负责筹建。
为选好校址,陈赓院长和苏联顾问奥列霍夫中将曾在国内考察了上海、南京和大连等几个城市,当他们来到松花江畔的哈尔滨时,这座有着俄罗斯文化背景的中国解放最早的工业城市,让苏联专家感到就像到了家一样。
陈赓把校址确定在哈尔滨的事向毛泽东简短汇报后,主席边点头边说:“陈赓同志,要把军工建设好哟,让她成为中国的第二个黄埔军校。”
哈军工,全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直属中央军委领导,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所陆、海、空综合性军事工程技术高等学府。
按照建校规模,苏联政府派到哈事工的顾问专家87名,后来增加到近百名,这些专家都是苏联陆、海、空军有军事技术知识和办学经验的优秀军官。
当陈赓把这事向周恩来总理汇报时,总理沉思了一会说:“要在学院农场里建一家小酒厂,专供苏联顾问,他们的酒量个个大得惊人。”
1949年,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秘密访问西柏坡,他虽然自己带着本国产的伏特加酒,但一沾上中国的清香白酒,就再也不喝伏特加了。米高扬海量,喝酒用茶杯,气势如虹,只有周恩来能够与他推杯换盏。
正因为有了对苏联人的了解,细心的总理才有了这番叮嘱。
哈军工农场自己酿制的白酒,还接待过一位特殊的客人。这位客人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1955年11月,几经周折的钱学森终于回到国内,一到北京,陈赓院长就邀请他到哈军工。在考察了火箭研究部后,陈赓缓缓问道:“钱先生,您看,我们……能不能……自己搞出火箭来呢?”钱学森不假思索,脱口而答:“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出来的,中国人同样能造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
接待宴会上,陈赓举起盛满红葡萄酒的高脚杯站起来,大声说:“我提议,大家举杯,为欢迎钱先生参观我们学院,干杯!”钱学森瞅瞅自己眼前的杯子,伸手端起一杯白酒说,我提议,喝咱们自己酿造的酒,造咱们中国的火箭。在座的将军们为这位科学家的真情所感动,不但喝下了陈赓院长提议的葡萄酒,还干掉了一大杯学院自己酿造的松花江老白干。
北大荒酒,一支源自新中国“黄埔军校”的将军酒。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张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