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抓获李继迁更大的事情,例如,在拥立太子真宗继位这样的大事上,吕端更是不糊涂。
宋太宗晚年身体多病,为早做准备,太宗立其子襄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王赵恒为太子,并由吕端负责太子的学习和生活起居等事宜。但这个太子人选对于某些人却是大大的不利,内侍王继恩便是其中之一。王继恩联系了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等人准备推翻现太子,另立人选。
他们的计划还没成功,太宗就因病不治而终。太宗一死,各势力集团都蠢蠢欲动。皇后命王继恩召见吕端,吕端马上觉得事有蹊跷。吕端清楚,王继恩不过是皇后的马前卒,真正希望另立太子的是皇后。虽然赵恒是皇后亲生,但皇后更希望自己的亲生长子继位。现在太宗驾崩了,皇后此时找自己,肯定是讨论太子继位的问题。于是吕端派人把王继恩锁在自己府中,不许他出入,然后去见皇后了。
入宫后,皇后对他说:“陛下业已驾崩。立嗣以长才顺乎传统,如今应当如何呢?”吕端明白,太后是想让先前已经被废的太宗长子元佐继位,这万万是不能的。吕端说:“先帝生前册立太子,正是为了今日,如今先帝才刚驾崩,怎可违命而有不同的意见呢?”吕端的态度很明确:不行。此时王继恩已经被吕端扣押起来了,皇后一个“妇道”人家没兵没权,身边连个能帮忙的人也没有,就没固执己见,同意按太宗遗命让襄王赵恒继位。
真宗登基,接见百官。真宗垂帘端坐于殿上接受群臣朝拜,吕端却怎么也不肯跪拜。皇后便问其为何不拜,吕端说:“请把帘子卷起来,让太子坐在正位上,让我们看清楚了再拜。”皇后便让人卷起帘子。吕端在殿下看了看,仍然不敢确认,于是请旨上前观看。恩准后,吕端登上殿阶详细察看,确认是真宗本人之后,才走下殿阶,率领群臣叩头跪拜,高呼万岁。
吕端为何要如此做?其实这正体现了其大事不糊涂的一面。朝中大臣各有心思,皇后的意愿也不在赵恒这边,而且还有内侍在其中参与,如果现在坐在帘子后面的不是太子赵恒怎么办?如果不验明正身就盲目下拜,这一拜下去后,无论上面坐的是谁,他都将名正言顺继位登基,因为继位之礼已完成。所以吕端一定要确认坐在上面的是赵恒本人。
虽然真宗继位礼成,但其帝位并不稳。为了进一步巩固真宗的帝位,吕端开始为真宗整肃异己。贬王继恩为右监门卫将军安置于均州,将李继勋派赴陈州,贬李昌龄为忠武军司马。在吕端的一系列措施下,真宗的根基更加牢固。
吕端本人历经两朝,在世时深得当政者的赞赏,也享受极高的礼遇。死后,历史评价也颇高,在《宋史》中有列传。史书中评价他:“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姿仪环秀,有器量,宽厚多恕,善谈谑,意豁如也。”其在后世的影响力,远没有与其同朝为官的寇准大,但一句“吕端大事不糊涂”足以使其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一笔。
作者点评:
吕端不糊涂,首先体现在:他清楚地认知自己的角色和定位。吕端和寇准的对话,吕端对太宗的劝谏,以及后来吕端处理关于太宗传位给谁的问题上,都无不体现出其对自身角色定位的清楚认知。吕端因清楚的角色定位而平步青云向我们昭示了一条生存法则:重要的是知道你是谁!
吕端是成功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是谁,比这更重要的是:他知道如何去诠释自己是谁。关心国事,因害怕寇准多心,不忘记在提问之前说明用意;明明想要阻止,他没有忘记用商量的语气,以便寇准能够接受;明明太宗是错的,吕端却只字未提太宗错了,而懂得以巧妙的暗示来劝阻皇帝;后宫有人想谋权篡位,吕端先装糊涂,而后再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不仅知道自己是谁,也让他人知道了他的角色定位,并且也愿意接受他的角色定位,这是吕端成功非常关键的一点。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