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文化 > 文化 > 正文
(职场)《从历史看职场》(4)被性格所误的崇祯(下)
来源:  2015-12-21 14:18 作者:
  崇祯十七年二月十日,总宪李邦华向崇祯帝提出了迁都南京的建议。崇祯听后没表态,只说“知道了”。崇祯可不是没听进去这个建议,后来就在朝会上讨论这件事情,可得到的并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朝中的大臣们都认为即便是南下,也应该是太子南下,而皇帝应该守卫社稷。崇祯于是冠冕堂皇地说:“国君死社稷,恒理也。”这话说得显然违心,既然已经打算“死社稷”了,怎么还抛出南下这个议题呢?

  末了,崇祯还给提出南下建议的臣子一句:“言迁者欲使朕抱头鼠窜耶?”大臣们一看风向不对,马上调转口风,纷纷表示放弃南迁主张。但崇祯不是不想南迁,只不过是他想代替太子南迁,于是就又大骂“光时亨阻朕南行”。

  崇祯可能觉得这话说得太露骨了,又对提议南迁的臣子说:“夫国君死社稷,乃古今之正,朕志已定,毋复多言。”说是“毋复多言”,其实崇祯是想做个姿态,让大臣们极力进谏,这样自己“盛情难却”顺水就把南迁的事情定下来了。可谁想,他这前后矛盾,一会迁一会死社稷的,搞得大臣们也摸不清风向了,于是这件事情就不了了之了。

  南迁没形成决议,崇祯的逃跑计划没能成功,此时李自成已经兵临城下。李自成没有马上开始攻城,而是派投降的太监杜勋进城,代表自己与崇祯皇帝谈判。杜勋带来了李自成的要求:封李自成为王,赐银一百万两,承认陕西和山西为其封国。这样的条件,对于已经内忧外患的崇祯帝应该是最好的条件了。只要给了李自成一个官方身份,马上就可以解除起义军对自己的威胁,同时又为自己抗击满清增强了力量。可是崇祯不想落个“偏安”的名声,希望找个替罪羊,此时在他身边的大臣魏藻德成为他的目标。

  崇祯便问魏藻德:“此议何如?今事已急,可一言决之。”可魏藻德不想背这个黑锅,选择了沉默。崇祯于是再次发问:“此议何如?”魏藻德依旧“拒绝回答”。没办法,崇祯拉不下这个面子谈议和,于是打发走了杜勋。杜勋刚走,崇祯帝就拍桌子摔板凳,并把魏藻德一把推倒,其气愤程度可见一斑。

  崇祯不仅不能承担责任,很多时候也往往是“说得轻松,做得稀松”。

  崇祯十年四月大旱,祈了几次雨都没效果,崇祯下了一道《罪己诏》,长篇大论,其实不过就俩字:拿钱。他哪里是责怪自己啊,分明就是责怪这些当官的只顾自己发财了,也不分给这个皇帝点。他还曾动过“搜括臣宰”以“助饷”和“救民”的念头。于是,崇祯要么经常吃着吃着饭,就觉得自己太奢侈了,于是要求给自己“减文章来源华夏酒报膳”;要么在观看宫女表演时,经常想到老百姓还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要求“停乐”。可是老天爷似乎不领这份情,雨、旱、蝗灾一样不少照方全来,这让崇祯更觉缺钱,于是几次三番地“罪己”,周而复始地劝戒官员富户“慷慨解囊”,但总没有实际效果。

  事实往往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据《明季北略》记载:当李自成进京之后,打开国库时,被自己看到的一切惊呆了。“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是啊,谁看到这么一大堆银子能不呆呢?但崇祯皇帝怎么就“忘记”自己还有那么多私房钱呢?在国难当头之时,在号召他人“慷慨解囊”之时,为何不能做个榜样,自己先拿出银子助赈、助饷?

  可怜之人自有可恨之处,《明史》批评他“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剧失措”,其实他的性格弱点正是其悲剧的根本原因。

  崇祯一朝,留给人们最光辉的记忆恐怕就是他苦心经营,终于铲除了大太监魏忠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坚忍、睿智的崇祯。无论是示弱保身,还是逐步剥离魏忠贤的权势,或是雷厉风行地实施抓捕,崇祯在此时的一系列举措都体现出他曾是一个高明的君主。但令人扼腕的是,崇祯仍然没有脱离开依赖、信任宦官的轨迹,最终更是听信宦官的话杀死了保护大明王朝的中流砥柱袁崇焕,从而进一步加速了明朝的灭亡。崇祯走了一个来回,却猛然发现自己又回到了起点,或者说他退步了更适合。崇祯的失败,为我们昭示了一条生存法则:千万别做戴着眼罩的驴!

  电影中有句经典的台词,“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上天,曾经给了崇祯这位想要重振大明王朝的皇帝很多次机会,却没有一个能实现。而没有实现的原因,在于崇祯总希望自己来做红脸,而黑脸让别人来做,崇祯太把自己当聪明人了。崇祯的“聪明误事”,向我们昭示了一条生存法则:不要把别人当傻子!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魏琳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