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近邻崂山的缘故,自己早就成为铁杆的登山迷。每逢休息日,我都会跟几位旅友相约一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道,奔赴崂山境内,穿越几个山头。近7年来,我们先后经历了上百次的大小穿越。可是,今年2月22日,也就是农历正月初九的那次南北大穿越,却让人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当日7时50分,我们从地处崂山北麓的二龙山水库整装出发。担任领队的傅先生是位资深登山者,在电视台担任节目编导。为了赶制一期特别节目,他特意邀请韩律师、姜作家和美女阿环三位嘉宾级旅友,加上台领导老周、摄像师小李,我们一行七人组成了这支实施南北大穿越的小团队。
经过唐子观,我们沿晓望河谷蜿蜒前行。或立或卧的奇峰怪石,或奇或险的幽谷深壑,在这个萧瑟满目的时节尽情展露着粗犷之美。尽管空气里弥漫着料峭的春寒,但一路攀登的艰辛,很快就让人身暖体热。由北向南穿越,途中北坡居多,湿滑的冰雪毫不留情地减慢了我们行进的速度,到达东西南北四线穿越的交汇点滑溜口时,已经接近中午。
为了抓紧赶路,大家都遵从傅先生的安排,将午餐地点选择在巨峰北侧的观景台。对于饥饿者来说,能吃的东西全都是难得的美味,我们在海拔近千米的地方饱餐一顿之后,不得不立即启程,前方那两公里多陡峭的台阶,就在前面等着验证我们的脚力。
按照顺时针方向,我们艰难地攀登着被冰雪覆盖的台阶,依次经过巨峰的坎门、艮门和震门,此时已是下午15时20分。假如按照常规由此下山,用不了两小时即可结束此次穿越。一种历尽艰辛之后的喜悦,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头欣然生发,就连体力欠佳的小李,脸上也开始绽放出笑容来。置身于巨峰景区的至高处,一种“天风胸前荡,乱云脚下巡”的超然感受油然而生,俯视四周的万千景象,内心顿生诗意……
经过集体协商,大家都同意按照该节目的事先设置,选择左转东下,穿越上清宫。
这是一段下坡居多的小道,走起来相对省力,大家都加快了行进的速度。很快,我们就来到三条路交汇的子英庵口。继续东进,直奔上清宫。到了18时15分,才走到天泉。
夜色临近,人人都感到身疲力乏。举目环顾,我们依然处于崂山的腹地。食物没了,水用光了,倦意减弱了说话的气力,但大家都在用耳朵寻找水源。在一条不知名的河沟里,我们终于补足了水。为了安全,我们减慢行走的速度,借助天上的上弦月和几只小手电筒,大家小心翼翼地探路行进。
夜间穿越崂山,如同天方夜谭,但我们却在无奈地做着这件不可做之事。偏偏此时,又走错了方向,后经重新探寻,才找到去上清宫的小路,此时已经接近20点。
翻过又一道峡谷之后,是一段陡峭的上坡路,令人担心的一幕幕接踵而至。傅先生不慎摔倒,擦伤右腿;紧接着韩律师踩空,跌入灌木丛;小李被乱石扭伤脚部;老周、阿环和我也都经受过摔跌的惊吓,幸好并无大碍。身疲力竭之时,人的腿脚往往不听使唤,我们只好进一步放慢脚步。
尽管险象环生,但每个人都信心十足,心情镇静,天生的本能驱使着我们不断地向前迈动着双脚,这是我们成功的唯一选择。
20时40分,傅先生和姜作家不约而同地大声欢呼起来,因为他俩最先看到人工栽植的竹林。21时11分,我们终于踏入上清宫景区。22时15分,我们怀着极度放松的心情缓缓走出景区大门。见到我们的身影,司机小张显得欣喜若狂,他在此已经等候了5个多小时……
崂山南北大穿越,耗时14个多小时,可谓惊心动魄的非凡之旅。与其说穿越,还不如说是一次历险,它在我们的心路历程上留下厚重的印记。不是吗?人生的历险往往也是一笔难得的财富!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张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