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文化 > 文化 > 正文
元宵纪事
来源:  2015-12-21 14:18 作者:
  元宵节早晨,全家简单煮点稀饭吃,吃完后就是准备中午的一顿了,很重要的,跟过大年差不多。因为初一到十五,男客该来的都来了,剩下的好肉菜不是很多了,所以十五这天还得上街再买点物品,有些东西是一定要买的,像纸、灯笼、香、蜡烛、鞭炮之类的,到时要粘窟窿灯,给祖先送灯,烧纸,烧香,放鞭炮,小孩子们要打灯笼,四处游走,以示庆祝。
     
  于是,母亲在厨房忙中午的饭菜,比如还要不要支油锅,炸点新的东西,留十五后女客来招待,另外大锅里要煮上猪头肉,用来烧纸用(即供奉祖先)。还有,鸡、鸭、鱼、肉样样得有,但像豆腐、线粉(有的叫粉条)、青菜这等廉价的,可以经常吃到,也就可有可无。
  
  虽说农人平时很节俭,但是过年、过十五家家还是舍得的,基本上是倾其所有,以让全家吃个好,吃个够。父亲在堂屋忙着打纸(在烧纸上打钱印),敲得当当响,有时也叫我们小孩子过去帮忙,比如把打好的纸折一下,码起来,这样烧时就方便得多。
     
  当一切准备妥当,也就快临近正午了。父亲从暖壶里倒些热水,洗净脸和手,然后把供桌上的蜡烛点着,焚上香,端上祭品——猪头肉之类的,再盛上饭。接着烧纸,磕头。我们小孩子一个不落地前去磕头,有调皮的,磕了三个还要磕。父亲说:“够了,起来吧。”于是才罢休。这其间少不了放鞭炮的,还有那种大炮,特别响,“嗵”的一声冲上天,然后“啪”的一声炸开了花,看得我们好过瘾,想试试又不敢,只能远远地看父亲放。父亲一手拿香,一手拿炮,二者一触,炮就离手,直上云霄。父亲的动作很干净很利索,甚至有些潇洒,让我看了很羡慕。
     
  祭祀祖先之后,就临到全家人吃中午饭了。母亲把弄好的饭菜从厨房端到堂屋的大桌子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得满嘴流油,热火朝天。有愿意喝酒的,有白酒,有甜酒,还有那种忘了叫什么名字的饮料,很好喝的。父亲每每问我敢不敢喝白酒,我逞能就尝了点,立马辣得直吐舌头。父亲说:“赶紧吃菜,赶紧吃菜!”吃到最后,我们小孩子个个肚子胀胀的,撑得有点难受。父亲已有几分醉。母亲不喝酒,只吃菜。
     
  吃完这顿丰富的大餐后,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准备晚上送灯的东西,像纸、蜡、香、炮,以及窟窿灯之类的,拣好放到一个筐子或布袋里。窟窿灯是用红白或其它颜色的纸粘合而成的,到时拿到坟头,用来给先人罩亮。十五送灯,这在老家河南是很常见的习俗。要尽量提前,不能去晚了,否则天黑路不好走,尤其是下雨天。
     
  到了先人的坟地,把坟头简单清理一下,弄平整,点亮窟窿灯,焚香烧纸,放炮,磕头,个个忙前忙后,不亦乐乎。此时最开心的是我们一群小孩子,在死去的亲人面前无所顾及,毕竟是来给他们送灯的嘛,哪能哭哭啼啼,大人们也不会怪我们的。相反还时不时打趣,说谁谁谁赶紧过来给哪位先人磕头,磕的越多越好,于是我们照做,还问:行了吗?直到说行了才停下。这时再看周围,或近或远,满山满坡,到处都是亮光,像璀璨的银河,刹是好看。这是我记忆中经典的场景,至今也忘不了。
     
  送完灯,所有人打道回府,赶回家吃夜饭。饭后,大人包饺子,小孩打灯笼,吵吵嚷嚷着出门去,跟村里的小孩们会聚,看谁的灯笼好看。那时的灯笼有各种各样的,有像小船,有像蜈蚣,还有的像葫芦等,都是用纸、麻杆或竹蔑做的,纸上画着各种图象,有山有水有人物,还有啥图案也没有的,只有颜色全是红红的。那时小孩打灯笼,可是一件天大的喜事,跟现在小孩过儿童节似的(那时的儿童节根本比不上小孩子十五打灯笼这般隆重开心)。
     
  过完十五后,年就正式偃旗息鼓了。农人们开始忙碌起文章来源华夏酒报来,小孩子们该上学的上学,没到上学年龄的,那就继续玩吧。新年过到元宵止,待到开春敲大鼓,咚咚咚,人们又迈上了新的征程。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张吉山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