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文化 > 文化 > 正文
古代的舶来酒
来源:  2015-12-21 14:16 作者:
  汉代以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拓,中国与世界各国加强了经济交流和物资交流。在众多的外来品中,舶来酒成了深得国人喜爱的货物之一。
     
  汉代常见的舶来酒是青田酒和瑶琨碧酒。据《太平广记》卷233所引《古今注》记载:“乌孙国有青田酒核,莫知其树与实,而核大如五六升瓠,空之盛水,俄而成酒。刘章曾得两枚,集宾设之,可供20人——因名其核曰青田壶,酒曰青田酒。”乌孙是古代游牧民族建立的不稳定性国家,曾迁途伊塞克湖一带,后归并哈萨克。汉代郭宪《别国洞冥记》记载:“瑶琨去玉门九万里,有碧草如麦,割之酿酒,味如醇酎。”又载:“汉武帝坐神明台,酌瑶琨碧酒。”瑶琨乃古代传说中的国家,其方位难以确定,但瑶琨碧酒确实存在,而且是一种粮食酒。虽产地路途遥远,然在汉武帝宫廷中已能成为一种御酒。
     
  晋朝时,岭南居民与南亚各国已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林邑的杨梅酒、扶南的树头酒和著名的三勒浆,都曾得到岭南人的青睐。晋人嵇含所著《南方草木状》多次提到南亚酒品:“林邑山杨梅其大如杯碗,青时极酸,既红,味如崖蜜,以酝酿,号梅花酎,非贵人重客不得饮之。”林邑故地在今越南中南部。书中还记有诃梨勒果:“诃梨勒树似木椀,花白,子形如橄榄,六路,皮肉相著,可作饮。”晋人开始引进诃勒果酿的酒,到唐朝时,诃梨勒、菴摩勒、毗梨勒并称三勒浆。唐朝国势强盛,海外贸易发达,舶来酒的品种也有所增加。唐苏鹗《杜阳杂编》就记载了龙膏酒、煎澄明酒、天忧酒等舶来酒。
     
  宋代,外国酒纷纷涌入中国。窦子野《酒谱》记载诃陵国(即印度爪哇岛)人以柳花柳子为酒。岳珂《程史》记载外国侨民在番禺酿制甘如崖蜜的美酒。宋末元初,一种名为“暹罗酒”的舶来酒传入中国。这种蒸馏的烧酒对中国酿酒业起了一定的影响。到了明清时期,舶来酒大量进入中国。《广东通志》卷52引《外国名酒记》云:“乌丸有东墙酒、诃陵有柳花椰子酒、波斯、拂菻有三勒浆酒。以暹罗酒为第一。”其中,赤土国在今马来半岛,自古出产文章来源华夏酒报赤土酒。《隋书·赤土国传》云其地“以甘蔗作酒,杂以紫瓜根。酒色黄赤,味亦香美。”至明朝,这种酒在中国已极受欢迎。真腊,即今之柬埔寨。明芽酒,又名明芽四酒,是真腊四大名酒之一。《真腊风土记》云:“土人呼之明芽四,以树叶为之。明芽四者,乃一等树叶之名也。”椰子酒是南亚一带的特产,古代天竺(今印度)、占城以及南洋各岛均有出产。我国岭南地区也常酿饮。树头酒用热带棕榈科树的果实汁液酿成,印度、爪哇、缅甸皆有,以缅甸最著名。《滇略》卷3记载:“树头酒,缅出其树,类棕榈,高五六尺,结实,大如掌,缅人纳曲罂中,悬之实下,划实,使汁入罂,久之成酒。”扶南,在今之柬埔寨。我国古代称东罗马帝国及其所属西亚地中海一带为“拂菻”,在这里输入中国的有肉汁酒和葡萄酒。《咸宾录》卷3记载:“拂菻肉汁酒,地有蜡虫,剖地肉,重叠以石压之,沥汁,取外国草子酿于肉汁中,经数日成酒,饮之味佳。”拂菻乃至西欧的葡萄酒也先后传入中国,我国古代统称为番酒、西洋酒、红毛酒。
  
  明代万历年间,澳门已成为欧洲葡萄酒的到岸码头,其酒皆用玻璃瓶包装,装潢精美,有别于中国土酒,因此格外显眼。《清稗类抄·饮食类》记载:“嘉庆某岁之冬至前二日,仁和胡书农学士敬设席宴酒,钱塘汪小米中翰远孙亦与焉,饮鬼子酒——鬼子酒为舶来品,当为白兰地、惠司格、口里酥之类。当时识西文者少,呼西人为鬼子,因强名之曰鬼子酒也。”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也有宝玉饮西洋葡萄酒的情节。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张吉山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