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西宁人不仅善饮酒,而且不少人还会拌酒曲、酿酒。有“花儿”云:“黑大麦熬下的好酩馏/香味儿浓/没喝二两着醉了/揣了个尕妹的尕白手/尕手儿嫩/长把梨儿的味道。”显然,好酩馏酒味纯质优,阿哥借酒第一次大胆地揣了尕妹的尕手后,发出了好似长把梨儿味道的感慨。
酩馏酒,造价低廉,酒度不高,酒液清冽,味道纯正,尤其是温热后曲味醇香,甜润可口,冬夏皆宜。天热时冷饮,能祛火降温、祛湿舒筋。天冷时热饮,脾胃温热,祛寒健身。
酩馏酒的原料多为黑大麦、青稞、本地燕麦。熬制时,先将原料洗净晒干,簸净煮熟,揭锅凉冷,再撒上甜米醅,用木锨拌匀,装入席芨背斗,背到木酒匣旁倒入匣内,盖严保温,约三天后微酸时,再舀出装入酒糟缸并均匀撒入酒大曲,严密封口、保温。约十天后,揭缸观察,若已经发酵,即将酒糟复倒入烧锅内,封紧酒锅盖,然后把酒筒子插入酒锅盖的圆眼,将烧锅、酒缸等器具连接起来。
再将清水盛满酒缸,烧火煮酒槽,蒸气通过酒缸而遇冷凝结成水,流入其夹层滴出,就是清香的酩馏酒。过去,人们用升子量酿酒的原料,一般一升约十斤,可酿酒三五斤。一个喜事需要三五十斤酩馏酒。
庄户人家往往在丰收年时,有足够的粮食酿酒。喜事一般选择在收获结束的农闲季节举行,大块肉、大碗酒,大喜大乐,大吹大闹,真是“一人的喜,大家的喜”,人们都沉浸在喜庆之中。平时斯文的城里人,若以酩馏酒操办喜事,也会把持不住,酒酣耳热,尽欢而散。
老西宁人喝酒很有讲究。谁家熬了酩馏酒,就像腊月里宰了猪一样,必请左邻右舍小聚品尝,谓之“尝新酒”。此前,先要敬天敬地敬酒仙,意为佳酿是上天的恩赐。再请长者上炕坐“上外头”,由宅主亲自端盘持酒,逐一相敬,再敬其余庄社,最后自己人才喝。凡自己的岳父、阿舅、年过花甲者,主人都要敬八杯,谓之“八福长寿”;儿女亲家、姐夫郎舅要敬六杯“六六大顺”;其余也要成双,谓之“四季发财”“双双有喜”。
敬酒时,恪守“敬酒不碰,碰酒不敬”,自己不能喝,专门敬客人,态度要恭敬,双手端盘。若遇不胜酒力者,并不强人所难,只要稍抿或端端酒杯即可“过关”。之后,就要开拳行令,往往是主人先划拳,叫当关。若有长辈,还要再敬他们双杯,叫“免罪杯儿”,意思是请他们担待着。然后,才可与他们过关划拳。父子、岳婿、舅甥间不能划拳,敬完“免罪杯儿”后即过关。若与长辈划拳,过关人须左手托住右手腕,两手掌心都要向上,以示恭敬。小弟们与长兄划拳,亦须恭敬,否则,会被笑话为没大小。
凡与人划拳,必手心向上,右手平端,忌歪来斜去,左手垂立,不能甩来甩去。除左撇子外,若非客人许可,不能用左手划拳。“酒要喝干,盅底儿朝天”“滴酒千颗米”,尤忌故意洒酒。女性中的中老年人也有饮酒者,一般只应关而不过关。
“八仙桌尕酩馏喝好哩/酒醉时朋友们笑哩/阳世上不闹时人老哩/花番了满院儿跳哩。”
喝酒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微醉,大家不再拘泥,情绪开始高昂起来。往往是老人或长辈们先润嗓清喉,唱酒曲儿,如《尕老汉》《数麻雀》等。高兴时,中年人也会亮一嗓青海越弦、西宁贤孝,如《林冲献刀》《白鹦哥吊孝》等。酒后的笑闹逐渐将气氛引向高潮,年轻人们嫌屋里放不开,干脆到院子里载歌载舞,大唱“菜籽花儿黄”“哗啦啦钥匙响”,有时会惹得小媳妇们也加进来,大家引吭高歌,一起嬉闹,欢天喜地,宛如正月跳社火。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张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