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文化 > 文化 > 正文
微醺乡情
来源:  2015-12-21 14:16 作者:

      相逢惯例是人为的构设,而我们的味蕾有自己的历史和记忆,有自己的评断和选择。

  搬家的时候,书的取舍,成为我们最大的难题。比如我那一堆食谱书,装帧华美,纸质上乘,每一本都沉甸甸的。记得那个手脚瘫软的下午,坐在地板上,随手抽出一本,突然眼前一亮,掀开一页明绿。

  那是一叠Kueh Dadar,盛在雪白的盘子里,柔软的褶皱,鲜嫩的翠色,一如融在椰浆里的班兰叶的清香,透过纸页都闻得到,一抹含蓄的妖娆。

  旁边的英文很努力地解释:Kueh Dadar,法式卷饼的娘惹改版,推荐配法国甜酒Sauternes。

  那个下午割弃了好几本书——越洋搬家,再是眷恋的心,也不得不斤斤过磅——但这一本Wine Dinners,还是留了下来。在这本关于美酒与美食的书背后,是一对深爱葡萄酒的新加坡夫妇逾四分之一个世纪的品酒之旅,而他们决定从波尔多的酒庄开始,探讨一个让越来越多葡萄酒鉴赏家欲罢不能的话题:佳肴与佳酿,如何配搭才相得益彰?

  从八十年代就开始为英文报写酒评,作为亚洲最资深的品酒家之一,N.K.Yong在这本书里设下的问题更饶富趣味:波尔多的杰作,如何与亚洲料理共谱一曲味蕾的交响?

  我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写有关葡萄酒的评鉴——那是八、九年前,刚踏入报馆,对酒一窍不通,至多是个兢兢业业的翻译,透过酒商提供的繁复词藻,窥见一个微妙的世界。自此进出机场,必从琳琅满目的酒柜上挑选一瓶。标签上的字,家人一个不识,但围坐小酌,尝新的乐趣,仿佛洋人看京戏。

  若干年后重返副刊,写食评,这才慢慢咀嚼出写酒的真正乐趣和难处:在虚与实之间,在感官的捕捉和经验的参照之间,在有章可循的分析与充分个人化的判断之间——不得不承认,浅尝辄止的经验,充其量不过是让我体会到了目标的遥远。

     但这段时间获得的一点观察,却让我回味不已:不仅是越来越多人开始发现葡萄酒的魅力,更重要的是,随着日渐深入的亲近和驾驭,新加坡人或者说亚洲人,对于如何享受葡萄酒,正逐步形成自己的看法。

  这一发展轨迹大致呈三部曲:从单独品酒开始,了解葡萄酒的世界分布和区域特色,新世界和旧世界,新酒与陈酿,揣摩色泽、香调、口感、结构、平衡、饱和、余味等等;进一步摸索美酒与美食的配搭,从简单的红肉配红酒、白肉配白酒,到格外考验功夫的为甜点配酒;再上一层楼,则跳出西餐的框架,新的聚焦在于,如何让我们所熟悉的本土风味,与来自异域的佳酿擦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数月前我便做过这样一则故事,受访的两位品酒师都是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其中一位入行近二十年。那天的酒桌上不见熏肉、乳酪或干果,取而代之的是Rojak、炒萝卜糕、青咖喱、Rendang烤虾和红豆沙汤圆。当一款来自加州的Zinfandel入口,丰腴的甜香与Rendang的辛辣酱汁,在唇齿间微微碰撞而回响不绝的一刹那,微醺缭绕,恍如见证一场葡萄酒与咖啡店的联姻。

  写那篇专题的时候,出于新闻室的惯性思维,强调洋酒与本土美食的融合带来一种新时尚——可后来一想,何新之有?惯例是人为的构设,而我们的味蕾有自己的历史和记忆,有自己的评断和选择。这也正是为什么我最终留下这本Wine Dinners,借此收藏一份非常“新加坡”的色香味的回忆:新加坡人的味蕾,一部分游走他乡,并对异域怀抱一份极为认真的好奇,而另一部分则深深植根于亚洲风味,植根于这座生于斯长于斯的岛屿。

  若用Melina Yong的菜肴来诠释,那是烤得略微焦黑的鸡排,上面敷着的淡黄色的蒜茸、鲜红的辣椒和翠绿的葱花,底下铺着的干燥的生面;是肥白的鱼排上,橙红色淋漓闪亮的叻沙汁;是一杯绛紫色的浓烈红酒边上,同样浓汤重彩的印度咖喱;还有初见便让我惊艳,明媚色泽宛然娘惹传统的,那一叠Kueh Dadar。 (传自纽约)

编辑: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