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文化 > 文化 > 正文
冯卫东:我和酒的缘分(1)
来源:  2015-12-21 14:15 作者:

  

  主讲人:冯卫东(著名的葡萄酒品评家) 主持人:陈杰珍(副研究员)

  时间:2009年6月27日  地点:越秀区图书馆

  主办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羊城晚报社、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

  协办单位:广州市越秀区委宣传部 网络支持:南方新闻网

  【主持人】各位听众朋友,论坛马上要开始!还是例行公事,请各位把手机调到振动状态。

  众所周知,中国人是喜欢白酒的。但为了身体健康,中国人也开始喜欢红酒,并把红酒作为餐上的饮料。前段,有听众朋友建议论坛请老师讲讲红酒文化,并推荐了在这方面很有心得体会的冯卫东老师。看!论坛办了80多场,第一次见到老师把酒拿上讲台来,让我们掌声欢迎冯老师给我们讲讲他对红酒的态度。

  【冯卫东】很开心在这里跟大家一起探讨红酒,实际上应该是我们一起去探讨多姿多彩的人生。我为什么把酒抱上来,主要是我也希望这个讲座里面有一点关于葡萄酒的基本礼仪、基本的故事,还有我们切入这个葡萄酒的时候,我把我对待葡萄酒的态度跟大家一起分享。杯子是普通的杯子,红酒的杯子,酒也是普通的红酒。但是因为我想烘托出这个主题,所以在这个讲坛上面,我点击了网上,这样还真的没有试过。但是既然是讲红酒,就离不开它的器皿和红酒本身。也希望把这次的讲坛气氛搞的随意一点,我经常跟大家说的一句话是随心、随欲、随缘,去享受生活给我们很多的美好东西。

  一、我和酒的缘分

  下面我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我叫冯卫东,原来是从事摄影,专业摄影,在一个单位里面做记者,后来是当业务部的主任,后来再当上广东省外办的一个外事的记者。曾经拍过英女王、英女王的妹妹、基辛格、布什、西哈努克。反正一级外宾到了广州访问,基本上我都是随访的。也由于这个原因,令我在后段时间转为拍人物的肖像,拍一些明星,包括现在的(巴厘龙)、王璐瑶、张清、蔡红红、宋祖英、那英。他们刚出道的时候,都是我帮他们拍的第一个录音带的封面。

  整个摄影就是一个艺术的创造,由于这个原因,我比较喜欢一种惬意的生活,工作之余,几个好朋友坐在一起,总离不开一点小酒。我是一个好酒无赖的人,就是说喜欢酒,但喝的不多,不可以跟人家大杯大杯的喝。也因为这样,很偶然的一个机会,有一个朋友送了一瓶78年的红酒,无意中发现了红酒很惊喜的一方面。就这样爱上了红酒,然后开一个小酒吧,后来就慢慢开多了几家。但是整个对葡萄酒的认识都是从浅入深的,只是喜爱、更爱。到后来,在理性、感性上加深了各方面的认识。比如说喜欢上红酒以后,我到香港、澳门去买很多书(那时候刚刚开放),还在免税店选购一些书上介绍的红酒。还会拼命找一些人家认为很好,但我还没有见过、喝过的一些酒。慢慢的,就有了浓厚的兴趣。有了这个浓厚的兴趣,我就希望有自己一个平台。当然在宝源路一个小地方,将我的祖居改变成一个小小的酒庄,按照我自己的概念,很古朴的一个酒庄,好象大家坐在酒窖里面品酒。

  当时广州几届的摄影家协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都是我们那里的座上客,广州有名的摄影家,我们都常聚在一起。品着红酒,然后我们谈点艺术。因为大家都认为红酒跟我们搞的艺术创作很接近。什么接近?我们拿着相机,一天到晚搞操作的人,他希望的是什么?平时的自己偶有所得,并不是每次创作都有一点惊喜,意外的惊喜,或者是很震撼的惊喜,他们希望的就是这个,创作本身,我觉得它能带给你更大的热情。如果是平平庸庸的,人家说花很漂亮,你就去拍花。人家说草很漂亮,你就去拍草。到头来,你的艺术创作持久度不会很长,它总是要有一点惊喜,要有一点新的突破,这样你才会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

  前面是介绍我进入葡萄酒行业的原因,我是这样有意进来的。你们现在也看到,电视上有很多广告,金蝴蝶,还有一些商店,我也看到一些商店,经常会在门口贴很多海报,对开的海报,很大幅的海报,也有很美的外国女孩子拿着酒杯,反正是一个酒的宣传广告。由于我是这样进来的,我是喜欢红酒的本身,还有它所带给我们的东西。由于我有这样的一个机会,03年法国有一个一级酒庄,当时它是第一次邀请中国人,就请了我们去它的酒庄品酒、参观。对我而言,就好象去朝圣一样,因为它是法国最好的一个酒庄,也是最有传奇色彩的一个酒庄。当时我的心情就会马上联想到西藏或者去到布达拉宫的时候,因为我比较遵循红酒的文化,它是怎样来的,它是怎么天然的。用外国人的话是说上天赋予我们的食物,是纯自然的,是不应该加入很多其他的东西进去。

  二、享受葡萄酒的方式和态度

  我对葡萄酒的态度,归纳起来可以说,一个是它是很真的,100%的葡萄汁,我比较遵守这种做酒和认识酒的态度。所以我不是太欣赏在电视上卖广告,我觉得酒不是这样卖的,特别是红酒。红酒是大家认识了以后,你爱它以后,它就会找你买,不用你找它买。我是这样的,所以一直来,这么多年,我开了一家又一家,我的心态是很平和的,好东西告诉大家。一些很刻意的,像卖白酒的广告,我觉得没有多大的必要。葡萄酒有本身的价值在那里,因为葡萄酒是不可以再生的。你喝完就没有了,喝一瓶少一瓶,拿一瓶少一瓶。这个年份的酒喝完了,到明年,如果明年的年份好,雨水好、气侯好,也许还会比去年的酒更好。但是如果不好的话,比如像昨天晚上我们喝的一瓶,我一直对它印象非常好的法国一个优质酒庄的酒。结果我发现04年,这瓶酒真的比不上其他酒,就有这个问题啊。所以我就觉得我们还是要看真的,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所以现在法国很多酒庄,那个年份不好,那个酒出来绝对不是好的,它宁愿不做,那一年的年份都断了,他们会这样处理。我比较欣赏他们讲的一句话:我要做全世界最好的红酒!他们不是要求销售要做到多少,做到最大,或者是我的销售量要覆盖全世界。不是的,他只是说:我要做全世界最好的红酒。我觉得好品质,真正好品质的红酒就会有更多的红酒。

  由于还是讲红酒,所以我想把红酒的一些基本礼仪,比如怎么拿杯,怎么倒酒,大致的做出来,跟大家分享。这个葡萄酒,因为有机会,大家几个好朋友一起品酒的时候,大家谈了很多。其实有一些好朋友经常问我,他问我该怎么喝红酒。我就问他:你认为呢?他就告诉我,有人告诉他一定要坐的很正,杯子倒半杯。我就跟他说:这个也算是红酒的一般礼仪,但是我觉得享受红酒是享受它内在的东西,所以我觉得有固然好。

  但是有时候,如果太强调这个,反而不好。有时候我到一些餐厅,我会发现有些这样的人,开了一瓶长城红,他要求服务员拿杯子,“这个杯子怎么可以,要换大杯”。我就在那里想,假如都这么顾及器皿,喝的环境,那你就不要喝了。我有一个比较经典的故事,有一个中国女人,40来岁,经常批评别人品红酒。她在行内是比较疯的一个人,她知道哪个酒庄,她就会自己花钱找那个酒庄,一看究竟。完了回来之后,看见好的,她就说好,看见不好的,她就说不好,怎么不好怎么不好。她是这样一个人,很敢言的一个人。

  有一次在上海,我们聊的很好,第二天我就要走了。她说我送你。跟我去城隍庙的门口吃那个小笼包,88元一笼。当时她从袋子里面掏出一瓶白葡萄酒,那瓶白葡萄酒是用冰冻的袋子装的。她说这是很好的货,跟你分享一下。她叫服务员拿纸杯,服务员就拿了两个纸杯,我们坐着小矮凳子,真的在马路边。你们都去过,城隍庙的马路边。吃小笼包,喝上好的白葡萄酒。说起来好象有点荒诞,但是我觉得很好啊。因为有些东西,你到了那个地方,如果你真的把这些器皿拿出来,我看路人也会把你当出土人物观赏了,广州话叫做“扮晒嘢”。你扮也不要在这里扮,明明坐在马路边,坐在小凳子,你还拿着这样的酒杯。

  我经常跟朋友强调一样:我们多留意一点内在的东西。比如这个葡萄酒本身,你能不能喝出它的年份是多少?存放时,橡木桶是新的还是旧的,有没有换桶,或者是它的葡萄品种是什么?如果我们更多注意这些的话,我觉得对葡萄酒的兴趣会越来越浓。但是如果我告诉你,喝葡萄酒一定要用什么样的酒杯,一定要什么样的温度,太强调这个,反而大家会认为高攀不上。一定要在高级酒店,我打一份工,我一个白领,我能天天去五星级酒店喝红酒?为什么我今天这个课题用了一个“红酒的态度”,我就是这样认为的。认识葡萄酒也是一样,我只是认识它是真的,什么是真的,它是天然的,不是摘下来以后榨汁,是用纯葡萄汁纯酿。它不是混着酿,它是放在木桶里面酿,它沉淀很久,它是经过很久,这就是好东西了。如果你把葡萄汁拿来勾兑,加了一些水分。还有一部分加了糖之类的,我觉得就不好了。这是我对待葡萄的一个意识态度。

[1] [2] [3] [4] [5] [6]

编辑:乐怡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