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嗜酒,也发明了许多饮酒方法,其中“碧筒饮”就是比较有趣的一种。
唐代诗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一书中记载:魏晋时期(约公元245年左右),每到炎夏盛暑,齐郡刺史郑悫便常跟幕僚们一起,来到济南北郊的大明湖畔避暑游玩。当时的大明湖叫莲子湖,湖中莲叶碧绿,荷花争艳。他们玩到尽兴时,常割下湖中带茎的荷叶,用簪子刺穿叶心,使刺孔跟空心的荷茎相通。然后在大荷叶中贮满白酒,再将空心的荷茎弯成象鼻状,轮流从茎的末端吸酒喝。那滋味,清香爽口,妙不可言,正所谓“酒味杂莲气,香冷胜于水”。这种浪漫的饮酒方式,人们称之为“碧筒饮”;而用来盛酒的荷叶,则叫“荷杯”、“荷盏”、“荷叶杯”、“碧筒杯”等。这些荷叶杯有的也用金、银或玉仿制,成为价格昂贵的酒杯精品。
“碧筒饮”始于魏晋,盛行于唐宋。唐人赵璘曾在《因话录》中写道:“靖安李少师……善饮酒。暑月临水,以荷为杯,满酌密系,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持近人口,以箸刺之,不尽则重饮”。文中说,宰相李宗闵善饮酒。暑天,他与宾僚在水边饮宴时,将盛满美酒的荷叶系紧,然后放在嘴边,用筷子刺孔饮之。如果一口喝不完,则要重饮一次……一些文人雅士也竞相效法,并留下了不少吟咏“荷叶杯”和“碧筒饮”的诗句,如白居易的“疏索柳花怨,寂寞荷叶杯”,戴叔伦的“茶烹松火红,酒吸荷叶绿”等,都谈到个中滋味。
在宋代,这种“碧筒饮”似乎更为普遍。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供》中,将用荷叶饮的酒称之为“碧筒酒”,以为“暑月泛舟,风熏日炽,畅饮碧筒,真佳适也”。大诗人苏东坡,对此道更是情有独钟。他不但在杭州做官时常邀集朋友作“碧筒饮”,而且被贬谪到海南时,也把此风带了过去,使得向有吃“荷叶饭”风俗的广东人,又增加了一种“荷叶酒”。他还把自己的体会写进诗中,留下了“碧筒既作象鼻弯,白酒犹带荷心苦”的佳句。据说后来他穷得连家里的酒器都出卖了,唯独一件酒器没有卖,那就是象征文士风流的“荷叶杯”。
由于文人雅士的雅好和倡导,“碧筒饮”也很快传至民间。据《浙江志·杭州府》记载,在宋代,杭州人每到阴历七月,多倾城到西湖边纳凉。此时正值荷花艳艳,荷叶田田。人们掐取荷叶装酒,在直通空茎的柄心穿孔,将茎弯成象鼻状,口吸而饮之,边饮边泛舟到蒲柳深处,月升时始还。明人邵亨贞在《洲滨见荷花》一诗中赞道:“每爱西湖六月凉,水花风动画船香。碧筒行酒从容醉,红锦游帷次第张。”极富诗情画意。
荷杯饮酒,别有风味。荷叶清香味苦,荷杯盛的酒自然也带荷叶本色的苦味。根据中医养生观点,夏天多吃苦味,有燥湿泻火、利尿调肾之功效。因此夏天用荷杯饮酒,不但是美的享受,还有保健作用。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张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