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的一天下午,一群凶神恶煞的日寇开进了弥漫着酒香的景芝镇,实行了封闭式武装控制,迫使众多商家陆续关门。此时,镇内有一家以经营白酒为主的杂货店铺“元亨利”,却热热闹闹地开张了,生意颇为红火。有谁想到,八路军鲁中军区敌工部就秘密地设在这里,他们以批发、零售景芝酒做掩护进行地下活动。
景芝不仅是盛产美酒之乡,也是当时西山革命根据地联络胶东各个城市的交通枢纽。但景芝镇的9个城门被日寇关闭了8个,只开了东南门,且日夜有两个中队的伪军把守,日伪同党,狼结狐友,伪军对进出行人盘查甚严,对外出的物资更是不肯轻易放行。而西山一带的抗日斗争已处于艰苦境地,缺粮少衣,尤其缺弹少药,令抗日军民心急如焚。当时,负责把守城门的头目人送绰号“醉阎王”,特别嗜好景芝酒,因经常出入“元亨利”,慢慢地,店铺掌柜郑子忠便和他交上了“朋友”,且“感情日笃”。很快“醉阎王”成为我方“俘虏”,于是,一篓篓装有军火的景芝酒便源源不断的运往前线。为安全出城,地下党组织人员把酒篓特制成两层,夹层里藏着有镇内“孟家炉房”制作的短枪、匕首等作战工具,并把镇内生产的大量火药巧妙的伪装在酒篓内,相继运往西山地下兵工厂制造子弹,丝毫不露破绽。当时的运输条件较为落后,一般使用二把手独轮车,一车装6篓酒,推车的都是些好脚力的青壮年汉子,几十辆独轮车浩浩荡荡,煞成风景。前面打酒旗和后面压镖的都是“元亨利”店铺的人。据说有天夜里,在西山里过河时,一个推车的汉子不小心绊了一脚,一坛子景芝酒因未封严洒了大半,把河中的鱼虾都熏醉了,自此这条河的鱼虾少了几分土腥,多了几分鲜美,被当地人一直称为“神水河”。
元亨利店铺这块革命的地下工作基地,在打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击日寇、瓦解伪军、调集物资、扩大解放区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曾在“元亨利”店铺做地下工作、现仍健在的李振田老先生谈起当年的战斗经历,依然对景芝酒充满无限深情:“景芝酒在解放战争中,起到过特殊的历史作用。永远也忘不了,那一篓篓甘冽诱人、透着醇香的景芝酒抵达抗日前线后,壮了多少英雄胆啊!”
悠悠历史长河满载着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故事,使誉满九州的景芝酒更醇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