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文化 > 文化 > 正文
淡如水,浓似酒
来源:  2015-12-21 14:10 作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作为文明礼仪之邦的中国,热情好客是我们的传家宝。

  但世间万物都有个度,有时,热情过分了,反倒使宾客难堪。君不见:满汉全席般过于奢侈的宴请,比客人多出好几倍的陪客,以及动不动就组织小学生“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的盛大场面,常常使外宾目瞪口呆,坐立不安,有时,还要招来一大堆埋怨、批评与责难。因为,在他们眼里,这不但是浪费,对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也是对正在上课的小学生一种人权的侵犯。

  其实,中国古代的待客之道,还有一句话也很重要:君子之交淡如水。

  所谓“淡如水”,按我的理解,就是以诚相待,平等交往,不亢不卑,恰如其分。

  比如,在我莆田老家,就流传有一则宋代大历史学家郑樵待客的民间传说。说是有一天,大理学家朱熹慕名来访。这对于躲在深山老林中潜心读书的郑樵来说,自然是一件喜出望外的大好事。不过,他却没有为此杀鸡宰羊,大摆宴席,而是别出心裁地端出了用海盐烹煮的四碟小菜:白豆腐、白萝卜、白姜、白荞头。因每道小菜的主色调皆为白色,故称“四白”。对此,朱熹的书童颇有微词,认为主人过于小气。但朱熹却说:此“四白”者,乃山珍海味齐全也。他不但欣然入席,还住了下来,与郑樵谈诗论文达三天三夜。

  也许有人会说,郑樵如此待客,是因为他家境贫寒。那么,到了当代,陈嘉庚作为富甲南洋的华侨领袖,他又是如何待客的呢?到集美参观过他故居的人都知道,他平时待客也是番薯稀饭外加四道小菜:五香花生、青葱豆腐、油煎海蛎、咸腌芥菜——完全是闽南沿海地区地地道道的农家风味。

  这就是最富俗又最节俭,最大方又最“小气”的陈嘉庚。如果说,我们可以从餐桌上认识一个真实的陈嘉庚,那么,陈嘉庚似乎也特别喜欢从餐桌上去观察、评析、判断与他一起进餐的人。1940年3月,正当国难当头,抗日烽火燃遍全国时,他率领南侨慰问团飞抵浓雾笼罩下的“陪都”重庆。为了讨好这位“大财神爷”,蒋介石拨出八万巨款,举办大大小小宴会予以招待。不料,第一场盛宴就闹得不欢而散。一向节俭的陈嘉庚,面对满桌珍馐佳肴,仿佛在白米饭中发现一只蒸熟的苍蝇,为之义愤填膺。当夜,他就秉笔直书,对这种“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现象痛加挞伐,并在重庆各报发表严正声明:“在此抗战中艰难困苦时期,尤当极力节省无谓之应酬。”

  随后,陈嘉庚率团访问延安,并在窑洞门口用砖头垒起的圆桌上,接受了毛泽东一场别开生面的宴请。当他看到比他年轻的毛泽东一手举着馒头,一手捏着大红辣椒,左一口,右一口,吃得津津有味时,他笑了,放心地笑了,舒心地笑了。尽管主人招待他的只是青菜萝卜,只是在当地被称为“山药蛋”的马铃薯,外加一盘炒鸡蛋、一钵清炖鸡(据说还是当地老百姓家养,送给毛泽东补身子的),但他从中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质,看到了中国的光明,中国的希望。

  陈嘉庚与毛泽东之间,自然算是君子之交。而正是这种“淡如水”的君子之交,产生了“浓似酒”的巨大效应。从此,陈嘉庚成为中国共产党最真诚最可靠的朋友。

  
 

编辑:周莉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