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千叟宴,只在清代中期举行过四次(一说三次)。所谓千叟宴,顾名文章来源华夏酒报思义,就是千余名60岁以上的男性老人参加的大型宴会。在清宫诸多宴会中,如除夕宴、凯旋宴、乡试宴、恩荣宴、宗室宴、外藩宴、上元节宴、万寿节(皇帝生日)宴等,千叟宴是场面最为宏大隆重、准备时间最长的,耗资也非常大。乾隆以后,清廷财政困窘,国力衰竭,千叟宴再也没有办成。
参加千叟宴的人员,有京城及各省现任、休致的满汉文武高官、护军兵丁、农、士、匠等,分满汉官民两次入宴。除御宴外,另设宴席桌子几百张,乃至近千张。一等桌、次等桌设宴品不同。开宴时,鼓乐齐鸣,由赞礼官引导众人向皇帝行跪叩礼。接着皇帝赐酒、赏物,众人吃喝。有时皇帝作诗,大家联句,唱和酬酢,一片升平。清朝举办或因皇帝寿诞,或因大礼告成,或因民富国强,目的是为了显示“普天同庆,共享升平”,从而安抚民心。
四次“千叟宴”中,前三次在乾清宫举行,第四次在皇极殿举行。乾清宫,为紫禁城内廷的前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嘉庆三年(1789年)重修,殿高9丈,为皇帝庆功和日常活动的场所。宫内正面挂有“正大光明”匾。雍正以后,皇帝移居西宫养心殿,这里成了举行宴会、接见官员的地方。皇极殿,属于紫禁城东路宁寿宫的主体建筑,位于宁寿宫大门内,宁寿宫前。康熙二十八年(1698)建,初名“宁寿宫”。乾隆三十七年(1772)改建,宁寿宫的前殿改为“皇极殿”,后殿为“宁寿宫”。皇极殿为乾隆皇帝临朝受贺的地方。正殿设有宝座,品级仅次于太和殿,俗称“金銮殿”。
四次“千叟宴”:第一次,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出席宴会的60岁以上老人近2000名。第二次,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农历正月。第三次,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农历闰三月十四日,入宴人员3900多名,有朝廷大臣、军士、农、匠等。乾隆皇帝将一品大臣和90岁以上的老人都叫到御座前赐酒,并给每人一柄拐杖和其他物品。宴会上众叟一边饮酒,一边联句赋诗,场面热烈壮观。此次共作诗3400首。第四次,嘉庆元年(1796)农历正月初四。这次千叟宴规模最大、最隆重,年龄定在70岁以上(也有60多岁的),与会人数5900名。这年乾隆皇帝执政满60年,将帝位禅让嘉庆皇帝,做太上皇,元旦在皇极殿举行禅位大典,第四天举行千叟宴。这年也正是乾隆85岁大寿。宴会开始,嘉庆皇帝侍奉太上皇到皇极殿升宝座,两人接受文武大臣朝拜。叩拜结束,众人归位,然后进茶。膳食官向太上皇和皇帝奉上果品。嘉庆皇帝从内务府仪官手中接过酒爵,跪呈太上皇,太上皇一饮而尽。嘉庆皇帝回到自己的座位。到会的有106岁高龄的熊国沛和100岁的邱成龙。乾隆称他们二人为“百岁寿民”,并赏给六品顶戴,同时赏给90岁以上老人七品顶戴。另外,还赏给老人们如意、寿杖、朝珠、貂皮、文玩、银牌等。太上皇请一品大臣和90岁以上老人到御前赐酒,命皇子、皇孙给殿内王公大臣行酒,皇宫侍卫给殿外的老人行酒。然后分赐宴会果食、进馔,同时奏乐、演出戏剧。饭后太上皇赋诗,与会人联对,共写诗3497首,这些诗由翰林院编辑成卷,呈太上皇御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