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芝酒历史文化系列报道之一
在国家博物馆内,陈列着一只蛋壳黑陶高柄酒杯,明确标注是在山东景芝出土的。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掂之飘忽若无,敲之铮铮有声,杯壁厚1毫米,通高220毫米,口径91毫米,敞口、深腹、高杯、中空,上有数道弦纹,并饰以多个三角形镂孔,下有喇叭足, 它是1957年,山东省文物考古队在景芝发掘出来的稀世珍宝。据专家考证,属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珍贵文物,至今已有5000年历史。
考古证实,远古时已有人类在景芝一带生息繁衍,到了新石器时代的上皇时期,更是粮果丰硕,人丁兴旺,制陶发达,具备早期人类认识天然成酒的适宜环境,拥有开展人工酿酒所需的原料、器皿等必备条件,先人就是在景芝地域,最早接触到了天然成酒的美味,认识了自然发酵的道理,并逐渐有意识地利用谷物等原料,开始了人工酿酒的尝试。从蛋壳黑陶高柄酒杯及出土的一系列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同时期饮酒、制酒器皿说明,大汶口文化晚期(5000年前),在景芝这块丘陵和河流之间的沃土之上,已是“谷物酿酒正酣”,也就是说,早在5000年前,这里的先民们已经熟练地掌握了酿酒技术,并制造出了精美的酒具,供饮酒使用。
追溯景芝酒醉世神工、跨越五千年代代传承的工艺,在现代出土的汉墓石刻也有记录。
1968年春,在距离景芝酒业东南方约5公里的山东省诸城市前凉台地段,出土了东汉时曾任汉阳郡太守——孙琮的墓,墓中一幅《庖厨图》石刻中的一部分,描绘了景芝酒的酿造秘笈:一人跪地捣碎曲块放入陶缸浸泡,一人劈柴烧火,一人在甑旁拨弄着米饭,一人负责将曲汁过滤到米饭中去把发酵醪拌匀,还有两人负责滤酒,另有一人拿着勺子,把酒液装入酒瓶,下面有发酵用的大酒缸。据此图,专家整理出东汉时期酿酒工艺路线,并认为这是汉代及汉代以前酿酒的主要操作方法。这一发现进一步说明人杰地灵的景芝地区酿酒历史之久远。
景芝酿酒业世世代代兴而不竭,祖辈流传琼浆酿造术锦上添花。宋元时期,景芝的酿酒技艺日臻精湛,载誉四方。据《安丘县志》载,明洪武年间,更是“商业繁荣,产白酒颇著”,年缴纳酒课税银“一百锭四贯”, 按一锭合十两纹银计算,百锭就是千两之多,可见当时酿酒规模是相当可观的。而随着景芝古镇的解放,景芝酿酒业开始了一个新纪元,景芝酒的名声在全国远扬。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周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