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三省地处中国最东边的高纬度地区,下辖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总人口一亿零七百一十五万,独特的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暂的大陆性气候和多民族混居的人文文化造就了东北地区巨大的白酒市场。东北地区白酒的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都居全国首位,在中国的白酒市场板块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白酒企业的必争之地,国内历来有“不到东北不知道酒量太小”的民间说法,就连国外的高度烈酒在东北也都是一口干掉的常见喝法,可见市场容量之大,饮酒之风的盛行。
陷入本土文化怪圈
东北的大多数白酒企业经过了多年的曲折发展,基本上都已经完成了转制改革,搭上了民营经济的新列车,正在经历着新一轮的增长态势。但是谈到东北酒,给人们的品牌联想却不是很乐观,除了纯粮酿造就是黑土民俗文化,给人感觉憨厚淳朴之余,却没有更高的产品附加值,这是东北白酒最大的短板。消费者买一瓶川酒和黔酒可以花上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但东北酒超过200元,消费者就会觉得难以接受,这就是品牌的力量,而这种力量直接来源于产品定位和品牌文化,也就是酒文化。
东北巨大的市场能量和潜力使得很多企业趋之如骛,但很多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之后无奈退出。
业内人士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不了解东北本土的消费文化,包括风俗习惯、消费心理和规律所致。但本地企业持续多年的稳健发展,缺少高端产品,产品缺少文化内涵和附加值,却是本地酒水企业过于了解本土消费文化和固步自封没有野心造成的。
目前,东北酒品牌定位陷入误区,尽显朴实,远离高贵难成大业。很多企业老板阐述其企业文化时,提及更多的是产品文化(竞品纯粮)、人文文化(纯朴厚道、也不失豪爽)、土俗文化(黑土地、农家乐)等等,这些加上近年来风行全国的东北风味的小品和二人转文化等等,成为开发高端酒的品牌桎梏。试问谁愿意去农家体验田园之乐而乐于一餐花掉几千元,朴素、土气、淳朴的东西本身就给人实惠廉价的基本印象。
东北本土酒文化底蕴丰厚
1、自然环境和民族基因造就豪爽品质,酒文化十分厚重。
东北的冬天气候寒冷且漫长,最低温度达到零下四十多度,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造就了东北人热烈豪爽的性格和不屈不挠的胸怀。喝酒御寒的生活习惯延续了东北独特的酒文化。这也是酒文化得以衍生和发展的坚实基础。在武侠小说中我们能常常看到,大碗喝酒,大碗吃肉的侠义风范和快意人生,这就是东北人的生活写照。不管是出于对酒文化的忠诚,还是对酒本身的热爱,东北人大都酷爱饮酒。所以说对于做酒水的企业来说,东北绝对是销售的核心地带。东北人的酒文化是和气候、民族融合、群落迁徙、山东人北迁闯关东等综合因素分不开的,酒文化从黑土地里扎根,跟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不断繁衍生息,演变到今天的欣欣向荣。
东北人喝白酒,一般都是豪饮。尤其是有朋自远方来,或者故友重逢,更要开怀畅饮一番。而且,当今东北人豪饮的名堂与理由越来越多,比如商家开业、公司成立、建筑奠基等,再加上业务往来、例行检查、法定节假日、正常婚丧嫁娶、正常升迁与卸职等,都得痛痛快快地喝顿酒。
东北人的热忱好客和基因中的天然酒量也使得这个地方充满了酒文化的馥郁芳香。有酒当然得有菜,大鱼大肉是北方人的最爱。所以我们在东北的任何一个城市都能看到生意兴隆的酒馆和酒楼。
2、东北人本土情结严重,酷爱本土白酒。
中国人本身就是个喜欢怀旧的民族,古时文人多愁善感,怀旧文章浩如烟海。一直以来,进军东北的白酒企业不在少数,然而大部分都碌碌无为,只有五粮液和茅台等少数品牌由于自身的品牌效应,在东北白酒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外,其他的企业有建树者甚少。目前东北本地市场上地产酒一直稳居龙头地位,除了产品档次问题之外,更多的是人为的情感或者风俗因素在里面。
地利人和造成企业无进取
虽然目前东北酒产量、利润、产值等综合指标都有了质的进步,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东北白酒在产品规划、技术提升、品牌定位和管理以及营销综合能力等都存在着巨大的尚需弥补的短板,整体形势依然严峻。
本土市场巨大的容量和忠诚的客户群导致东北白酒行业发展稳健,有着稳定的利润来源,加上对外界市场不了解盲目开拓带来的失败痛楚,使得东北白酒企业逐渐变得保守,在包装升级、酒品牌定位、价格定位、新产品和新技术尝试、文化营销方面谨小慎微,错过了几轮中国白酒快速发展的大好契机。
如何让东北白酒腾飞,获得一次质的飞跃,在中国的白酒版图上有自己话语权,需要东北白酒企业持续不断的努力,打造高效的营销体系,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氛围,并且持续不断地把酒文化的精髓融入到每个消费者的心中。笔者认为,塑造东北白酒新文化成为发展的重中之重,突破东北白酒行业对本土民俗文化的定位势在必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