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速升温的酱香型白酒市场,目前乱象丛生。《酱香型白酒国家标准》的发布实施,正恰逢其时,既有利于完善和规范白酒行业的标准化工作,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填补酱香型白酒行业无标准可依的空白,又增强了酱香型白酒的市场竞争能力。尤其是对在酱香型白酒领域占有天时、地利、人和优势的黔酒产业而言,这种积极利好效用,则更为显著。
《酱香型白酒国家标准》的发布对当前正在蓬勃发展,提出“未来十年中国白酒看贵州”战略目标的黔酒产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
贵州是酱香型白酒主产区之一,目前,该省有酱香型白酒生产企业200余家,包括享誉海内外的贵州茅台酒。然而,鲜为人知的是,酱香型白酒行业多年来采用企业标准。生产实践中,以Q开头的企业标准难免被扭曲,企业各搞一套。执行这类标准的产品质量悬殊,有的企业标准制定高于行业标准,而有的企业特别是一些小企业,其标准则远远低于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的要求。
“可以说,企业标准根本就是某些劣质酒‘量体裁衣’而制定的。”茅台集团技术中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技术人员这样认为。
近几年来,特别是酱香型白酒市场升温,酱香型白酒价格上涨后,谁都试图抢占“标准”的制高点。今年5月,四川省起草的《地理标志产品中国白酒金三角(川酒)浓香型白酒》等8项标准通过评审,8项标准中包括的酱香型白酒标准,却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个中原因,耐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