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国家标准委正式发布了《酱香型白酒国家标准》,并将于今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
国标出台对于酱香型白酒及至整个酒类生产、消费格局会有哪些影响?
对此,著名白酒专家、四川水井坊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赖登燡向《华夏酒报》记者表示,国家标准出台对于行业的健康发展无疑是积极讯息,通过推广酱香型白酒优势产区的技术标准和生产技术,将有效提高行业综合质量水平。
“对于一种品类的推广,标准的力量很重要,比如说浓香型白酒畅销全国市场,川酒在其中就发挥了带动作用,无论是技术工艺方面对各区域企业的帮助促进,还是风格特点方面对消费者的引导培育,及至统一标准的形成,川酒所做出的贡献都不容忽视。”赖登燡向《华夏酒报》记者分析认为,酱酒国标的实施,或将成为酒类生产及消费升级的新契机。
《华夏酒报》记者注意到,《酱香型白酒国家标准》中规定:“酱香型白酒不得添加食用酒精及非白酒发酵生产的呈香、呈味、呈色物质,需以高粱、小麦和水等为原料,经传统固态法发酵制成。”这一条款意味着酱香型白酒必须是纯粮固态酿造,那么,以串香工艺生产加工的低端产品是否就此丧失了酱酒身份?酱香型白酒将由此逐渐成为高端产品的同义词吗?
对此,深圳策动力营销策划有限公司董事长丁敬波向《华夏酒报》记者表示,酱香型白酒确有高端基因,由于生产工艺所限,以及对酿造环境的苛刻要求,酱香型白酒的产能规模在整个白酒产业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其产值和利润却远远超过产能比重,小产能、高产值、高利润是酱香型白酒的典型特点。此外,在茅台的持续带动下,酱香型白酒的高端形象深入人心,往往是消费意见领袖群体的优先选择。
但不可否认,在酱酒市场快速扩大的同时,也出现了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品牌包装仿冒跟风等情况。
以遍布全国市场的“赖茅”系列品牌为例,由于品牌乱、厂家乱、产地乱,赖茅品牌固有的高端形象大大折扣,导致其定位模糊,既有以传统工艺、家族文化为核心诉求的高端酱酒,更不乏几十块钱,甚至十几块钱一瓶的低端产品,产品定位的大而全,虽成全了赖茅酒的一时流行,但其固有的高端形象已大打折扣,更扰乱了酱酒市场秩序。
“《酱香型白酒国家标准》强调了对纯粮固态酿造的要求,正是针对了酱酒产品质量、档次不一的问题本源,遵循传统工艺的酱酒本身就意味着稀缺和年份,具有高端价值的天然属性,国标中所作规定是对传统工艺的坚持,更是对酱酒高端属性的保护。”丁敬波向《华夏酒报》记者如是说。
具体来说,以传统工艺作为界定酱酒必要条件的益处有三:
首先是彻底改变酱香型白酒主要产区内企业分布“小、散、乱”的顽疾:清理无证加工的小作坊式企业,引导正规企业形成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思路,传承传统工艺,扩大技术人才队伍,优化利用酱酒的生产酿造资源。
其次,传统工艺的刚性规定也为酱酒企业提供了言之有物的品牌素材:以消费者对品质、生态及传统文化品位的需求为导向,酱酒企业大可在品牌营销和文化推广方面做文章,形成区别于其他香型产品的独特诉求,实现外围区域市场的突破与收获。
第三,作为酱香型白酒的必要条件,传统工艺还可以起到凝聚酱酒企业合力,扩大整个酱酒品类的市场美誉度的作用:我们看到,近年来鲁酒企业大力传播芝麻香高端形象,以这一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独特品类的独特价值为纽带抱团发展,使整个鲁酒呈现出良好发展趋势,对于酱酒企业特别是其中的区域性品牌来说,同样可以合力宣传,实现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与酱酒整体形象之间的良性互动。
与此同时,这一新标准也给酱酒行业带来了新疑问:固液法生产的“酱酒”真的会就此消失于市场吗?低端酱酒的消费需求既然是客观存在,那相应的产品便有市场空间及生命力,以串香工艺生产的、具有酱香风味的白酒,不称其为酱香型白酒,又该如何归类?国标新规对传统工艺的强调,是否在无意间造成了中低端消费市场的管理漏洞?
可以预见,通过国家标准的引导作用,酱香型白酒将发挥出更强的品质竞争力和高端影响力,在未来酒类消费格局中抢占高端“贵族”的地位。
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仅靠一部标准还不足以解决行业内的所有问题,酱酒崛起仍需不断创新理念,从品质与营销等基础做起,靠实力赢得未来。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卢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