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国家标准委正式发布了《酱香型白酒国家标准》,并将于今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
《酱香型白酒国家标准》从制定之初,便带有强烈的黔酒印记。
早在2007年,贵州省质监局就曾经发布了《酱香型白酒地方标准》,2008年又经国家标准委批准,组织相关单位着手编制国家标准,其中各项指标数据主要参考了贵州省内的酱香型白酒生产工艺和质量情况。
基于此,有评论者认为,酱酒国标“贵州造”或将提高黔酒的市场控制力。
但就此判定《酱香型白酒国家标准》“偏袒”于黔酒也不尽确切。贵州本就是酱香型白酒发展的根据地,无论是酿造技艺、文化底蕴还是品牌基础,贵州白酒与酱酒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与其说“酱酒国标”有着鲜明的地方色彩,倒不如说黔酒对酱酒市场的壮大发展以及相关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对黔酒酱香底蕴的认可。及至酱酒国标出台,贵州白酒行业更应该积极审视自我,明确产业优势,规划未来前景,力争在酱酒市场占据更大份额和话语权。
数据显示,仅贵州仁怀市就有酒类生产企业数百家,经登记备案的白酒品牌达2000多个,根据贵州省政府的宏观规划,到2015年,贵州白酒产量将达到80万千升,并力争100万千升,白酒工业总产值确保1300亿元,力争1500亿元,酱香型白酒作为黔酒的传统优势所在,必将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
其实,黔酒的酱香霸主地位并不稳固,即便是在近期以来酱香型白酒加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除了茅台表现持续坚挺以外,近邻四川却抢去了更多风光,如郎酒的强势复兴、沱牌力推“吞之乎”的气魄以及五粮液重拳推出永福酱酒。
在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白酒金三角”“打造川酒千亿产业”的方针指导下,四川白酒不仅大力发挥传统的浓香型白酒优势,更逐渐扩大其酱香型白酒市场份额和影响力。酱香型白酒市场前景固然诱人,黔酒却也感到了严峻的竞争压力。
对此,深圳策动力营销策划有限公司董事长丁敬波对《华夏酒报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记者分析说,提起贵州白酒,大部分消费者首先会想到茅台,而并非其酱香型的整体品类特征,“国酒”所独有的品牌号召力固然可贵,但却在无形中削弱了贵州白酒的整体形象,更有很多区域性企业小富即安,产品个性欠缺,品牌内涵不足,市场跟风现象严重,长期盘踞在自家门口,同室操戈,内战不断,既没有对如何共同做大酱香市场蛋糕的思考,也没有对酱酒升温趋势的积极迎合,以至坐失良机,落于人后。
“《酱香型白酒国家标准》的出台,给黔酒提供了一个唱响酱酒主题的机会。”丁敬波认为,通过对“国标”的深入解读和落实,协力打造贵州酱酒的行业影响力,以品类属性、品质优势为诉求,不断完善提高品牌的核心价值,黔酒才能真正实现开放式竞争的发展格局,实现整体性的跨越增长。
我们欣喜地看到,贵州省已经在塑造“酱酒”产业特色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如打造黔北地区、黔中地区、黔南地区三大白酒品牌基地,并重点建设仁怀名优白酒产业新型工业化基地、习水白酒工业园等一批园区,逐渐形成了以酱香型白酒为主导的名优白酒产业集群,通过充分结合当地独特的酿酒环境和资源优势,不断吸引国内外白酒生产经营要素向贵州白酒工业园区聚集,将酱香型白酒的生产、生态资源向全国输送。
借鉴川酒经验,贵州白酒不妨通过领先的标准体系,将生产优势进一步扩大,最终形成全产业集群的行业号召力和市场美誉度。借“酱酒国标”东风,黔酒已到亮剑时。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卢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