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酿酒业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引得社会各界刮目相看,业内同仁欢欣鼓舞。
但是,酒业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酒业应该而且可能得到发展,这无可非议;一些条件较好的企业和地区制定较快发展的蓝图,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问题是,酒业的这种发展必须是适度的,不能是过快和过热的;酒业的这种发展必须是协调的,不能造成主观愿望和客观现状相脱节的局面。
众所周知,市场扩容的规模决定酒业扩张的规模。目前的酒类市场形势较好,在“十二五”甚至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期间内仍有扩张的余地,但市场扩容的速度能否赶得上酒业规模扩张的速度,很值得考虑。
应该说,当前酒类市场的繁荣是同人民群众的总体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还不是十分富裕的状况相适应的。当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后,酒类特别是白酒是否还能受到如此的欢迎,尚是个问号。
近年来,国外一些国家的酒类产量增长速度远低于我国,有的甚至是负增长,这种状况很值得酒业人士深思。
法规政策对酒类市场的制约也是显著的。例如,中邮证券近期发布的报告称:“酒驾入刑”新法执行以来,餐饮渠道白酒销售受到明显影响。
另外,广州白酒商表示,最近两个月,餐饮渠道的白酒销售同比大幅下滑70%—80%,而有酒行销售商也表示,5月其销量环比至少下降三成。
四川餐饮草根调研结果显示,餐饮渠道中低档白酒销量普遍减少约20%。
“酒驾入刑”虽然对高端白酒影响不大,但国务院各部委最近开展的“三公”(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公款出国)经费公开,对以公款消费占比极大的高端白酒和葡萄酒来讲绝非利好。
如果从中央到地方层层公示“三公”支出,层层接受社会的监督,高端酒的销售还能如此火爆?不久前,《华夏酒报》官方网站——中国酒业新闻网(/)上有报道指出,“白酒在商务宴请中备受商务人士的冷落”,这种苗头也值得注意。
酒类市场的扩大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盲目乐观。如果酒类的产量大大超过市场的需求,就会造成产能过剩、设备闲置、产品积压、资金沉淀、资源浪费,就会加剧市场的无序竞争、恶性竞争,其后果不堪设想。文章来源华夏酒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