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洞藏酒市场的升温,越来越多的白酒企业看到了洞藏酒的潜在价值和市场商机,纷纷扎堆拥入。这其中既有真正拥有洞藏资源,踏实做酒的,也有打着“洞藏”旗号混水摸鱼的。于是,一场白酒企业寻洞、争洞、挖洞的活剧开始上演,有的地方甚至开起了“洞藏窖酒银行”。
对此,白酒专家、四川省酿酒研究所副所长杨官荣分析说:“目前,洞藏酒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以郎酒为代表的天然山洞作为储酒场地,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无可厚非;第二类是利用城市防空洞或废弃的隧洞等城市公用设施改造而成,从节约用地和提高酒质角度也没问题;第三类花费大量的人、财、物力人为挖洞,我觉得不妥。洞藏只是一种储存的方式,不是万能的,根本还在于酒的品质。”
对于个别地方推出的“洞藏窖酒银行”,杨官荣认为,资本进入白酒业助推行业发展是好事,但是投资要慎重。这种银行到底有多大用途?能否产生持久的效益还要打个问号:是否又是一种概念炒作的噱头?目前,洞藏酒概念有炒作过热倾向,洞藏酒的未来发展前景不仅需要企业的自律,更需要行业的有效规范与正确引导。
著名白酒专家高月明也表示,洞藏酒作为白酒行业的稀缺资源,企业应当重视和爱护,切莫将其当作一时的炒作,要有长远的发展战略规划,并且一定要保证洞藏酒的品质。
和君咨询高级咨询师李振江分析认为,“洞藏”概念对于企业来说,与“中华老字号”“驰名商标”一样更多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的是一种信任符号,其实质是企业责任和水平及实力的问题。如果将洞藏当成是投机取巧或一根救命稻草的话,可以短期内忽悠消费者,但这样不仅企业本身成不了气候,对行业更是伤害。对行业来说,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规范这个市场,仅仅把洞藏当作概念来炒作,那就会一直是概念,消费者早晚会识破的,其结果将会如年份酒一样陷入尴尬境地——快速赢得市场,又快速失去消费者信任而最终被消费者所抛弃。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卢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