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因盛产美酒而获“酒城”之誉,这里不仅有全国名酒泸州老窖和郎酒,更有众多优秀地
文章来源中国酒业新闻网产品牌,原酒同样是泸州酒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质量风格的典型性和独特性而深受行业青睐。
“泸州”品牌扮靓原酒
“泸州原酒最突出的特点是产量大、质量好,在行业内声誉很高,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扩大自身的品牌影响力,提升产品附加值。”泸州市商务局酒管科科长邹同杰对《华夏酒报》记者表示。
事实上,原酒企业对品牌化之路的探索始于多年以前。初期的原酒品牌化运作思路几乎就等同于开发瓶装酒、商品酒,由于原酒企业与消费者沟通不畅,加之渠道网络的短板,轰轰烈烈的“瓶装”原酒潮流很快就褪去了,其品牌化的尝试自然也铩羽而归。
对此,邹同杰认为,原酒企业的品牌打造,应该从资源整合的角度出发,“取长补短地借助外部资源,扬长避短地发挥自身底蕴,”他具体阐述说,要寻求与省外的优秀品牌达成战略合作,甚至可以通过互相参股、投资收购等途径,推动传统的厂商供求关系向资本利益纽带关系转变,实现原酒、品牌和渠道的有序结合,“这种长远的战略合作,同时也有助于原酒品质的稳定和提高。”
所谓扬长避短,则是要充分利用“酒城”泸州的品牌效应,提升当地原酒的整体形象。这里所指的“品牌化”不仅仅是开发瓶装酒、商品酒,而是塑造原酒品牌——以独特的质量风格、生态环境为诉求点,表现泸州所赋予原酒的特殊价值。
整合资源 凸显品质优势
“泸州原酒资源的规模非常庞大,应该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凸显泸州原酒在品质方面的核心竞争力。”邹同杰分析说,多年前的教训已经证明,企业数量众多、产能过剩,有可能带来市场的恶性竞争,在内耗中损失了自身价值,“生产、管理和技术的优势才是泸州原酒抢占市场的有利武器。”
为了引导原酒企业寻求品质的不断提升,泸州市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如对于企业因技术改造或原酒陈放而面临的资金问题,泸州市实施了“特区”模式,为企业开辟“绿色通道”,扩大酒类企业的质押担保范围,对发展势头良好的酒类企业简化审批程序,实行限时办理制度;提前做好续贷手续办理的前期工作,缩短办理时间,保持资金使用连续性。
此外,泸州还针对原酒企业开展长期系统的技术培训,定期邀请行业专家举办培训讲座,并与企业实地考察指导相结合,一方面解决原酒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培养企业技术骨干乃至一线酿酒工。“这些培训工作完全是无偿服务。技术人才是川酒的优势,更是泸州酒业的宝贵财富,必须把人才的价值充分实现,才能确保泸州原酒质量稳步提高。”邹同杰如是说。
当前,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备受社会关注,泸州市通过整合各界资源,为原酒企业提供完善的质量监督检测服务,已形成企业自检、政府监督和技术中心检测的“三重”管控。“企业自检主要针对日常的生产环节,由企业专门技术人员负责动态检验,并备案上报检测指标;政府部门的检测工作则偏重于促进督导。除此之外,泸州原酒企业还定期接受国家酒检中心等公共平台的质量检测,这主要是为了发现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从专业技术角度予以解决,并促进原酒企业的技术创新。”邹同杰解释说,泸州已于两年前成立了专门的原酒鉴评服务站,目的在于整合产业资源,保障泸州原酒的质量安全,提升其品质竞争力。
“酒城”的厚重底蕴,决定了泸州原酒必将走向产业化、高新化的发展方向。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中国酒业新闻网。
编辑:卢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