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读 > 白酒 > 正文
白酒品牌建设的“困惑”
来源:  2015-12-21 06:05 作者:
     林枫认为,现阶段较为成功的白酒品牌建设基本呈现“品牌结构平台化、品牌调性专业化、品牌组合家族化、品牌推广立体化”四个特点,尤以洋河与泸州老窖等成长性企业的表现最为明显与突出。

     洋河蓝色经典的横空出世,给业界造成不小的冲击。2010年4月,洋河并购双沟组建的苏酒集团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平台化品牌运营商。在这个平台上,“苏酒”“梦之蓝”“天之蓝”“海之蓝”“双沟珍宝坊”“洋河大曲”“双文章来源中国酒业新闻网沟大曲”等一系列流光溢彩的产品品牌尽显风流,而洋河蓝色经典之“梦之蓝、天之蓝、海之蓝”三款产品的升级演变更令业界叹为观止:随着企业规模的放大和价格带向上的延展,蓝色经典这款产品品牌向后隐退成背书品牌,为“梦之蓝”和“天之蓝”放大演变成800元左右的高端系列和400元以上的中高价位系列产品品牌提供了权威认证说明的价值,同时“蓝色经典”作为产品品牌仅仅出现在160元左右的“海之蓝”身上——这样品名结构清晰、档次区隔明显的家族品牌群为企业承接消费市场持续升级的财富机遇奠定了极具美感的物理基础。在品牌定位上,以“绵柔”的品类定位,确立了其典型的品牌区隔,随着企业体量的不断壮大,逐渐从“绵柔经典”演变成为“绵柔领袖”;以浓香品类细分定位贯穿始终,抢占消费者品类心智资源;以“男人的情怀”找到了与消费者深层沟通的情感属性;跳出“红配黄,亮堂堂”的白酒品牌传统表现窠臼,率先以蓝色作为主基调色彩,三者相互联系,内在逻辑清晰,旗帜鲜明地确立了独属于洋河的品牌调性,成为白酒行业的“蓝色先锋”。

     泸州老窖则以典型的分品牌模式确立了以价位区分品牌,以品牌层级定位获取消费者心智的品牌建设路径。在泸州老窖产品品牌上升遇到天花板,增长乏力的时候,战略性地开发“国窖1573”,通过产品创新、包装优化、一系列符合白酒行业本质且又足够稀缺的“黄袍加身”,以持续的“品牌联合”方式与各大事件进行联合推广,加之适时的传播力度,将一个全新的高端品牌推上神坛。

     对于泸州老窖而言,“国窖1573”的成功,不仅是迎合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高端品牌的高利润销售,更重要的是其激活了企业品牌的活力,强劲拉动了商业资源的信心指数;利用产品品牌优化充分诠释了泸州老窖企业品牌的实力和内涵,从而又将此基因背书到泸州老窖原有的产品品牌上,获得了持续上升的溢价空间。在品牌定位上,泸州老窖率先定位“浓香鼻祖”,追根溯源抢占历史资源,以“鉴赏级白酒”“中国第一窖”定位“国窖1573”,持续强化稀缺性酒品,也完善了消费者和流通商对于其“高端专业化”品牌的基本认知。

     “品牌结构的有效搭建是白酒品牌的战略命题,专业化品牌将是未来白酒品牌发展的不二选择,它决定着品牌未来的发展走向和演变进程。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如果不能在建设初期对未来的品牌结构演变与专业化方向做出清晰的描述和战略安排,并在品牌定位的核心方向做出具有前瞻性的判断,将给品牌资产积累和消费者认知形成障碍。”李振江分析说。

     在消费结构升级和行业大势引领下,多数白酒企业都在过去十年中获得了长足发展,积累了财富基础,拥有了一定的品牌势能,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丰富的产品系列。很多白酒企业在面对未来持续增长的话题上都明确地感受到品牌建设将是重中之重,但是在既有的品牌体系和运营中如何进行有效的经营化调整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困惑。

     李振江认为这些困惑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关系梳理不明确
   
     产品品牌的聚焦式持续发力,使得企业品牌的信任效益逐渐被模糊,认识产品而不知道企业的现象比比皆是,短期看,企业可以通过市场操作获得较好的经济回报;但长期看,产品品牌无法与企业品牌进行有效联动和资源嫁接,会直接影响后续产品品牌的持续盈利和整体品牌建设的积累,更谈不上多品牌组合了。
   
    产品品牌结构搭建无章法
   
     消费结构升级带来新的价位空挡,曾经的主销价位急需战略性的升级,通过哪些方式进行补位,品牌如何选择,是用曾经“中高价位”品牌通过更换包装、概念进行产品升级,还是重新开发新的品牌进行独立运营?品牌定位、传播、推广的结构如何安排,节奏如何把握?新老区域的平衡,培育时间、成本、团队组织搭建等一系列实际问题在品牌战略和结构上如何解决?另外,随着市场规模的持续放大,各个价位段为满足商业和消费者需求,都会不同程度出现多个独立品牌和副品牌的系列产品,这些产品品牌的横向关系如何界定,主导和从属位置如何区隔,将是保证品牌资产持续增值的关键要素。许多白酒企业对此尚未有充分的准备,而大都表现为产品结构搭建上的无章法。
   
    单一产品品牌的溢价效能周期缩短
   
     战略性主导产品的推出和成功塑造,在根据地或局部市场实现了老品牌复苏,商业和消费者信心都不同程度地提升,但运作一段时间后,企业发现,由于市场竞争对手的跟进,商业资源和消费者逐渐被分流,单一的产品品牌突破后持续增长开始乏力,品牌溢价能力的边际效应在减退,知名度高但美誉度弱的现象频出。这个阶段如何切实有效地进行品牌二次升级,优化品牌结构和产品线,优化与商业、消费者的深度沟通方式等至关重要。
   
    文化成鸡肋,传播现两难
   
     文化梳理一直是不少酒企的心病,没文化的酒不好卖,有了文化依旧不好卖,白酒的文化到底怎么了?白酒行业的本质是文化和历史,但文化发掘与消费者认知需要具有匹配性,无论是地域文化、品牌渊源、历史文化考证都不可偏离过多。很多企业将自身的历史传说化、演义化,无疑是不可取的,从长远看,这种做法只会对其品牌资源造成透支和伤害。一味地背书历史文化而忽视了与现代时尚元素的创新嫁接,将使新生代消费者对白酒渐行渐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将历史与文化客观地加以背书或适当演绎,作为品牌核心定位的隐形要素来进行诉求,才是真正的尊重历史、尊重消费者。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中国酒业新闻网。
编辑:卢静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