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酒被称为与中国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并列的“第五大发明”,也与中国的丝绸、茶叶、陶瓷一同被称为“中国国粹”。在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十一五”以来,全国白酒产业在原有生产、品牌基础上,酒类企业逐步加大了产品结构调整,品牌传播创新的力度也不断增强,并积极探索出了一条厂商合作的新模式,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川酒整体实力更是得到了显著提高,占到了全国半壁河山。特别是2008年8月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的长远规划、打造白酒千亿产业的宏伟目标以来,川酒产业和品牌中,除五粮液、泸州老窖以外,郎酒、红楼梦、华夏春等品牌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华夏酒报》记者对川酒产区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和展望。
回眸篇 辉煌“十一五”完美收官
十年前,中国人也许只知道茅台、五粮液、西凤酒、洋河大曲、古井贡酒、剑南春、泸州老窖、汾酒、董酒、竹叶青等名酒品牌,然而,十年后,特别是进入“十一五”以来,涌现出了北京二锅头、郎酒、沱牌曲酒、红楼梦、华夏春等众多家喻户晓的国家名酒和区域性名酒品牌。品牌的迅速发展,彰显出全国酒类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
彰显主题:产业规模与品牌建设并驾齐驱
五年来,全国白酒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产量稳定,产品质量全面提高,生产效益同步增长,产销基本保持平衡;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骨干企业作用明显,白酒行业经济指标实现突破性发展。
从上表中各项指标可以看出,自2006年以来白酒行业经济指标增长始终保持两位数,尤其是2008、2009两年遭遇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时期,白酒行业仍然保持了大幅度增长。
据调查分析,全国白酒产量分布依旧集中在几个传统区域。其中产量超过20万千升的地区有10个,分别是:四川省、山东省、河南省、辽宁省、湖北省、吉林省、内蒙古、江苏省、安徽省、河北省。这10个地区的白酒产量占全国总产量79.47%。
从全国各区域表现来看,2009年全国白酒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095.17亿元,同比增长27.49%。其中15个地区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分别是:四川省、山东省、贵州省、江苏省、河南省、湖北省、安徽省、内蒙古、辽宁省、河北省、山西省、吉林省、江西省、陕西省、北京市。
不容忽略的是,自2000年以来,四川省白酒、啤酒、酒精以及黄酒、其它酒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白酒作为四川省酿酒产业的主体,其快速稳定的发展推动了整个酿酒行业的进步,其主要表现在:(图表)
不难看出,自2004年以来,四川白酒产业主要经济指标都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发展势头良好。到2009年,四川省白酒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三项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食品产业的比重分别达到26.04%、40.34%和47.62%。白酒产业在为四川省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同时,也以自身良好的表现推动了全国白酒产业的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多年来一直稳居全国第一。2009年,四川省白酒产量占全国的22.06%,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白酒产值34.02%,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分别占全国白酒产业的1/3左右。2010年,在四川省委省政府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战略的带动下,四川省白酒产业1—10月主要经济指标已经全面超过上年全年水平,发展势头依然十分强劲。
在产业规模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的基础上,酒类品牌建设成效也十分明显。以四川省为例,5年来,全省酿酒行业在经济指标快速增长的同时,品牌建设工作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以五粮液为龙头的“六朵金花”依然绽放出绚丽的光采,在全国酒类品牌中表现突出,并在原有基础上积极创新,结合产品结构的调整进程,打造出了“国窖1573”、“水井坊”、“舍得”等一系列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新品牌,形成了兼具历史、传统、现代、时尚、人文等多方面价值诉求的品牌序列。据统计,四川省酿酒行业现有中国驰名商标30个,四川省名牌产品59个、四川著名商标58个,与10年前相比较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通过不断的努力,四川省酿酒产业对外开放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主要体现在:一是国际合作开全国先河,先后有众多国内外酿酒制造企业到四川进行投资合作,如英国帝亚吉欧、酩悦轩尼诗、瑞典V&S公司先后与水井坊、剑南春等企业合资合作,不但引进了资金,开拓了市场,更开辟了传统优势酒业走向国外的广阔前景二是与省外酒企合作有突破。金六福、湖北枝江、燕京啤酒、青岛啤酒等来川投资,为川酒发展增添了活力;三是向外发展有突破,以泸州老窖控股湖南武陵酒业等为代表的川酒向外发展,参与省外产业整合取得一定突破;四是白酒出口虽绝对量不大,但始终占据全国九成以上份额。五粮液已经谋划用博大精深的中国酒文化“醉”倒外国人。
记者观察:六大特点留下新启示
在“十一五”期间,全国酿酒产业不断发展进步,彰显出了传统产业不断扩大的优势和发展前景,呈现出六大特点,为我们在“十二五”期间如何抓住发展机遇留下了新的启示:
启示一: “十一五”期间,虽然宏观政策、法律法规对白酒产业的影响十分明显,但是,随着酒类立法的推进,预示酒类发展的又一个快速增长期即将到来。
长期以来,白酒都被列为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发展行业,致使白酒在行业发展、科技投入、赋税征收、广告宣传、社会舆论等诸多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十一五”期间,国家有关部门针对白酒产业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如“禁酒令”、限制广播电视酒类广告发布以及从严征收白酒消费税等等,给行业带来了不小的震动。白酒企业为适应新形势,拓展思路,集中精力加速创新企业管理、生产、科研机制,同时肩负起白酒企业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大力提倡“健康饮酒”和“酒后禁驾”,在树立白酒企业良好社会形象的同时,酒类产业规模和品牌依然取得了快速发展。
2009年,酒类立法工作终于提上了日程,白酒业多年的夙愿即将达成。“酒法”的制定,既能从根本上维护白酒的社会秩序,又能严格监管企业自身的白酒品质,必然对白酒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综合分析表明,“十二五”期间,酒类发展的又一个快速增长期即将到来。
启示二:“十一五”期间,酒类市场逐步开放,企业资本整合、渠道整合步伐加快,启示我们酒类市场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近年来,白酒市场逐渐开放,兼容并包、多样共存的形式愈见明显。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正在经历变革,外部资金大量注入,资本运作频频,收购、整合、重组成为近年来我国白酒业新的看点和亮点。2008年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促使我国白酒行业加速洗牌,白酒业生产格局由传统型向现代型、市场格局由区域型向全国型逐渐转变。综合分析表明,“十二五”期间,由于外业资本的大量注入,再加上原有酒类企业快速扩张的需要,酒类市场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启示三:“十一五”期间,产品和营销模式趋向个性化发展,启示我们白酒行业的产品和市场将更加多样化。
近年来,白酒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白酒生产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积极转变经营模式,加大了科研力度,加快了创新步伐,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消费需求和品牌的深层次发展,在产品结构调整方面勇于创新,产品开发更倾向时尚化、个性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融并兼。综合分析表明,随着我国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的不断升级,白酒产品高端化趋势也愈加明显,产品和营销模式的个性化发展,将进一步促进白酒行业产品和市场的多样化发展。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启示四:“十一五”期间,强调食品质量安全,企业社会责任感增强,启示我们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会加大,白酒企业也会更加注重社会责任。
多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不断强化白酒生产许可制度,小企业被纳入“小酒坊”管理,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逐步加大。国家对白酒产品标签以及添加剂的控制更加严格,随着业内对新颁布的《食品安全法》不断深化执行,各地白酒企业普遍将严控产品质量作为工作重点。另一方面,白酒企业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在2008年抗震救灾中,白酒企业踊跃捐款捐物,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舆论影响,白酒行业声誉大幅提升。综合分析表明,“十二五”期间,国家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会加大,白酒企业也会更加注重社会责任。
启示五:“十一五”期间,酒类企业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酒文化已成为酒类行业的软实力和竞争力,启示我们白酒行业的合作模式会进一步转变,科技将更加创新,个性鲜明的酒文化会更加成为其竞争实力和营销手段。
五年来,白酒行业不断加速淘汰落后产能,规模企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大跨步向现代生产迈进。先后设立了“中国白酒169计划”科研项目,构建了“白酒行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逐步摸索出一个适合白酒行业创新发展的合作模式,为提高白酒企业盈利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奠定了良好基础。综合分析表明,“十二五”期间,白酒行业的合作模式会进一步转变,科技创新会步伐加快,个性鲜明的酒文化会更加成为其竞争实力和营销手段。
启示六:“十一五”期间,地方政府逐渐重视白酒产业发展,启示我们白酒产业将作为地方特色产业来发展。
针对金融危机,国家政府部门提出了一系列支撑计划,地方政府也提出了相应配套的刺激白酒行业经济发展计划,这些都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白酒业的良性发展。如四川省委省政府推行的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长江上游白酒经济带和千亿产业的建设规划”系统工程;河南“豫满中国”抱团出击,推进产业发展;江苏以兼并重组”进行行业整合;山东省出台《山东省白酒产业振兴和调整指导意见》。这一系列的决策,表明中国白酒各大产区政府对白酒产业的认识正在发生改变,那就是打破现有僵局或传统格局,逐步开始将白酒产业作为先进的生产方式、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发展。
展望篇 文化给力将成酒类发展新势力
2011年是国家“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中国酿酒产业将如何发展?对此,《华夏酒报》记者专访了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据透露,《中国酿酒产业“十二五”规划(初稿)》已经拟定。“十二五”期间,中国酿酒产业的发展方向是:以把中国酿酒产业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有文化影响力的民族产业和特色产业为中心,充分挖掘中国酒文化的深厚底蕴,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品牌的世界级酿酒企业,使它们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轻骑兵,成为中国民族产业国际化跨越发展的先锋队。根据这个发展方向,中国酿酒工业如何迎接这个明媚的春天,开好局,起好步,把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从而推进酿酒产业向国际化发展呢?
《华夏酒报》记者发现,根据《规划》,今后五年,博大精深的中国酒文化和个性鲜明的文化品牌将成全国酿酒企业的软实力和品牌竞争的主旋律,也就是说,酒类企业要以此为切入点,不断融入新世纪的时尚生活,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延伸,从而弘扬和推进中国乃至世界酒文化的复兴,开创中国白酒向世界名酒的转变。
对此,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采取十二项新举措,为酒类企业发展给力。这十二项新举措分别是:培育行业龙头企业,鼓励如茅台、五粮液、燕京啤酒等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快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增强民族品牌全面建设,构建产业制造基地集群,大力推动酿酒产业制造基地集群建设。推动中国白酒之都、中国白酒县、中国啤酒城、中国黄酒之都、中国黄酒县(镇)及中国葡萄酒城的认定工作;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推进“中国白酒169计划”;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产业标准制定与实施力度;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完善食品安全保证体系;倡导清洁生产低碳发展,努力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白酒产业要着力解决,降低粮耗,提高出酒率,废水综合利用,瓶循环利用;建立生态园区和PET瓶的应用等问题,开创白酒工业循环经济的新局面,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加快信息化建设,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完成培养10万高技能人才目标,使酿酒行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占全行业从业人员的5%—10%;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中国酿酒产业国际形象;注重产业链健康发展,促进上下游产业合作;建设企业信用体系,构建良好市场秩序。
而在四川,“十二五”期间,将以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和建设长江上游名酒经济带的重要战略决策为契机,推行“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文化特色化、旅游产业化”“五化”联动,推进名酒名镇建设,把宜宾、泸州、邛崃等作为白酒重点产区来建设,力争到2015年,再造一个川酒千亿产业,努力建设长江上游名酒经济带,实现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的重大突破。
酒中竞风流,而今从头越。我们相信,随着《中国酿酒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出台,“十二五”期间,中国酿酒产业确立的“实施品牌、生态、资本、科技创新、文化和产业链战略,建设中国创新型酿酒产业”的总体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国酿酒产业将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生产方式,以此带动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通过自主创新把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从而推进酿酒产业向国际化发展。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徐菲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