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白酒亦是如此。2010年,白酒江湖烽烟再起,川酒在“中国白酒金三角”的旗帜下集体发力;苏酒通过整合实现振兴;鲁酒通过“芝麻香”寻求突围……各地白酒在“带头大哥”的带领下上演了2010年的白酒大战。然而,在这白酒江湖之中,作为白酒大省的贵州却只有茅台自身参加,身后无任何“小弟”跟随。贵州白酒在摒弃个人英雄主义倡导团队协作的江湖中失去了自己的地位,空留下了茅台6次涨价的呐喊而身后却无人喝彩。
成也酱香,败也酱香
如果问白酒界2010年谁最抢眼,那么非贵州茅台莫属了。茅台酒的价格在不断地上涨,在限价声中扶摇直上轻松突破千元大关,凭身份证购买2瓶的情况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再次出现,同时为茅台的再次涨价埋下了伏笔。
然而茅台不是贵州白酒的全部,贵州省有白酒生产企业527户,从业人口10万余人。在茅台酒一路凯歌的同时,贵州其他白酒的表现却不尽人意,很多品牌为了生存在贵州省内浴血奋战,至今还未突出重围走向全国。于是,茅台成了贵州白酒的带名词 ,茅台的发展成了贵州白酒发展的重中之重,2007年贵州省专门下达了《关于促进贵州茅台酒厂集团公司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意见》,贵州其他白酒品牌不得不生存在茅台的“阴影”后面。
近年来,贵州白酒产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一是茅台镇人口密度太大,白酒小作坊过多,已经制约了茅台的进一步发展;二是赤水河流域污染治理和水土保持工程亟待加强;三是中高档品牌发展相对滞后,一些传统名优品牌淡出市场;四是白酒企业数量多,但规模普遍偏小,竞争力不强,相当一部分企业机制不活,管理落后。这一切制约着贵州白酒的发展。
贵州白酒的整体现状与茅台酒的一骑绝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业内认为,贵州白酒不能没有茅台,也不能只有茅台。贵州省仁怀市白酒产业因茅台集团近年来的做强做大,愈来愈表现出新的区位经济优势。仁怀市白酒企业也大都依靠茅台而生存。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资源。在酱香白酒资源短缺、贵州茅台成为一种符号的大环境下,贵州白酒除茅台赚的钵满瓢盈外,很多企业却守着金山找出路。贵州白酒的酱香优势被各种因素弱化,中小企业没有跟随茅台这艘航母出海远航。
贵州茅台稀缺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产品工艺优势自然成就其日渐走高的价格水平和消费价值。这一资源优势,在成就贵州茅台酒的同时,应该成为贵州白酒的地域价值认知优势所在。但是这一点,却被贵州白酒业所忽略和过度透支。几乎仁怀的所有白酒厂并没有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这一稀缺资源优势带给贵州仁怀白酒业的市场认知优势和潜力,一些以短期利益为主的资源透支式经营行为,成了当前仁怀白酒业的主要商业模式。成几何倍地放大“贵州茅台镇”几个字,这在仁怀白酒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事实上,消费者愈来愈对这几个字的无限放大心怀疑惧。因为泛滥成灾的结果,直接导致了“贵州茅台镇”的价值被贬低。同时,缺乏对“贵州茅台镇”这一优势产地品牌的有效保护和规范使用。
在茅台的带动下,酱香白酒成为稀缺资源,在品牌白酒高额利润的诱惑下,很多中小企业开始自塑品牌。然而这对中小型酒厂来说,愈来愈成为一件奢侈活。受整个白酒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因素影响,受资金所困扰的中小型酒厂在品牌塑造和提升上面临愈来愈多的困难,受名酒的整体复苏和白酒消费品牌集中度进一步增强的驱动,塑造新品牌的难度和成本显著增加,没有足够资金积累的中小型酒厂,要想通过塑造自主品牌来获得新的市场竞争优势和成长空间,愈来愈成为一种负担。贵州中小企业在品牌路上左右徘徊,这也是贵州白酒低迷的一个主要原因。
贵州仁怀一些小酒企多年来一直以出售酱香原酒为盈利手段,过着悠闲的生活,不求在产品上有更多变化,小富即安思想的普遍存在也影响着贵州白酒做强做大。
事实上,以仁怀为代表的贵州白酒是自己消耗了自己的战斗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