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线上的两朵金花【通讯员/强风林】
在新疆伊力特酿酒四厂包装生产一线上,活跃着一支团结拼搏、自强自立、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战斗集体——包装车间。
包装车间是一个由90%以上女青年组成的集体。她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不同的民族,用自己的真情和行动演绎了一段令人动容的人间真情。木克兰和贾俊莉就是其中的两个,被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包装线上的“两朵金花”。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团结之花” 木克兰
1989年,伊力特酒四厂在伊宁县胡地亚圩孜乡建成。这是一个多民族相处的地方,为便于各民族干部、职工群众间的交流和沟通,年仅21岁的维吾尔族女工木克兰便主动承担起厂里的业余翻译工作。21年过去了,她以割舍不断的情怀,热心帮助他人,常年义务充当厂里的业余翻译员,用自己的爱心和真诚浇灌着团结之花。今年40多岁的木克兰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这名普通的包装女工把民族团结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只要是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她都会积极地去做。
在厂里,木克兰还起着宣传员的作用,她家离厂里有12公里,每天来回24公里上下班,即使是这样,一年四季她总是提前赶到厂里上班。木克兰干起活来眼勤手快,每天上班,她都是第一个去领包装材料,并且还主动帮助离厂较远的汉族员工领材料。木克兰自己干完了活,从来也不闲着,总是积极地去帮助汉族职工打盒子,堆箱子。一次,一个新来女工王青,因干活动作慢,到了天黑了自己的那份活还没干完,这时候,木克兰立刻动手帮助王青,不到半个小时,活就干完了。 木克兰每次下班回家都较晚,丈夫也很理解和支持她。木克兰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表达着对姐妹们的爱。热情、大方、乐于助人。木克兰用自己的爱心凝聚人心,感动他人,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里,她用那金子般的心浇灌着民族 “团结之花”。
“孝心之花”贾俊莉
一提到包装女工贾俊莉,熟悉的人无不竖起大拇指。一个女人,数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顾四位老人,演绎了一段令人动容的人间真情。“百善孝为先”,在家里,贾俊莉时刻都不忘关心四位老人。
1994年,她与丈夫商量,从170余公里的72团十一连将自己的父母亲接来和他们一起生活。由于父母亲在连队里住了一辈子平房,不习惯住楼房,她便想尽办法,在家里经济紧张的情况下,硬是拿出3万余元在附近给父母盖起了一套新房。老人们都70多岁了,不能完全照顾自己的生活,贾俊莉便立下了一条规矩,每天坚持下班后先回到父母家,为老人们做饭、洗衣、收拾房子,一个大家庭就这样快乐而幸福地生活着。“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他们刚刚品尝到大家庭的幸福、甜美之时,
1996年初,公公得了严重性的肺病,住进了医院。那时,贾俊莉白天忙工作,晚上便照顾老人。为使老人多吃饭,增加营养和免疫力,贾俊莉一日三餐变着花样为老人做可口营养的饭菜。1996年1月15日,对这个家庭来说是个不幸的日子,公公因病情进一步恶化,医治无效,离开了人世。老人走了,贾俊莉倍加精心照顾好三位老人, 1999年11月14日,贾俊莉的父亲又因突发脑溢血,永远地离开了她,这两次大的打击,更加坚定贾俊莉用真情铸就对两位母亲的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