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读 > 白酒 > 正文
宿迁16年:白酒产区革新的一个样本(1)
来源:  2015-12-21 06:09 作者:

  1996年7月19日,国务院发文,批准设立地级宿迁市。原县级宿迁市从淮阴市划出,分设为宿豫区和宿城区,同时将原属于淮阴市的沭阳、泗阳、泗洪三个县划归宿迁市管辖。
     针对这个新组建的地级市,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回良玉打过一个比方:江苏的13个地级市是一个大水桶,水桶由13块长短不一的木板组成。装水多少不是取决于最长的板子,而是取决于最短的板子。在这13块板子中,南京和苏锡常最长,最短的那块板子就是宿迁。
  当时,宿迁除了酿酒产业外几乎没有什么工业基础,建市当年的地区生产总值是124亿元,财政收入7.6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都是江苏省各地级市中“最短的板子”。对于江苏这个沿海发达省份而言,只有拉长了宿迁这块短板,才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针对当时的境况,江苏省委给宿迁提出了12个字的发展要求:“不袭旧制,要有改革,要有创新。”
     这一时期也正是川酒和徽酒风头正劲的时候,整个江苏白酒产业处于低潮阶段,江苏市场被川酒、徽酒大量挤占,昔日的“三沟一河”陷入困境。在这种情况下,1998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振兴苏酒”的口号,作为同时拥有洋河、双沟两大“中国名酒”的白酒产区,宿迁迎来了自己的发展机遇。
     此后,在政府的推动下,洋河双沟改制、洋河股份上市、两大品牌整合、强镇扩权改革,一系列以改革创新为驱动的重要支点,撑起了宿迁产区乃至苏酒板块的迅速崛起。2012年8月,鉴于宿迁的酿酒优势以及洋河崛起对当地经济的贡献,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酒业协会授予宿迁“中国白酒之都”的称号。
     如今,酿酒食品产业已成为宿迁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并带动纺织服装、木材加工、机械电子共同构成宿迁市的四大主导产业。2011年,宿迁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304.8亿元,财政收入276.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010亿元,比建市之初分别增长约9.5倍、35倍和49.5倍。
     2012年前三季度,宿迁市实现生产总值1106亿元,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9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位居江苏省首位。这块“最短的板子”正在快速加长,背后的驱动力仍然离不开那12个字:不袭旧制,要有改革,要有创新。


“振兴苏酒”是一个机遇
  提及苏酒,人们通常会想到“三沟一河”,包括产于灌南县汤沟镇的汤沟酒、产于泗洪县双沟镇的双沟酒、产于涟水县高沟镇的高沟酒和产于泗阳县洋河镇的洋河酒。
     原本“三沟一河”都属于苏北淮阴市,在1996年苏北行政区划“手术”中,原属淮阴市的灌南、灌云两县划归连云港;原宿迁、沭阳、泗阳、泗洪四县从老淮阴市划出,组建地级宿迁市;其余成为新淮阴市。2003年,新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2004年,洋河镇划归宿城区,2011年改称为洋河新城。
     在上世纪80年代,以“三沟一河”为代表的江苏白酒曾风靡一时,其生产规模以及在全国名优白酒中的地位仅次于四川。
     “虽然苏南也有酒,但规模相对较小,实际上‘三沟一河’就代表了苏酒。”宿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冯岩对《华夏酒报》记者说,“淮阴市行政区划调整过后,拥有洋河和双沟两大‘中国名酒’的宿迁,在苏酒中所占的比重要高于其它地区,因此,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振兴苏酒’对于当时的宿迁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发展机遇。”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曾经蜚声海内外的苏酒遭遇到了严重的挑战。产销日趋下滑,市场逐渐缩小,经济效益出现较大幅度下降,而一些兄弟省份知名大企业的白酒销量却增加迅速。随着“鲁酒南下、川酒东进、徽酒崛起”,使得以洋河、双沟、今世缘和汤沟为代表的苏酒市场占有率越来越小。
     在这种背景下,1998年10月18日,江苏省政府颁布实施《江苏省政府关于“振兴苏酒”的意见》,要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充分认识“振兴苏酒”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发挥企业振兴苏酒的关键作用,深化企业改革,采取适度倾斜政策,扶持重点企业发展。
     “我在泗阳县任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时,曾亲眼看到过洋河面临破产的那种窘境,酒卖不出去,工人工资发不出,到年底要靠贷款来交税收。”冯岩说,“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对洋河酒厂进行改制,一定要改变洋河酒厂濒临倒闭的局面。”
     另一方面,《“振兴苏酒”意见》中提到,“苏酒的振兴与发展特别关系到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实施。”这一点也与宿迁在建市之初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
     “宿迁是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在13个地级市里我们是最短的一块板,只有拉长了这块板,江苏才能实现区域共同发展。要实现短板的拉长,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经济总量的提升,其中最主要的是实体经济的发展。”冯岩介绍说,宿迁在发展实体经济方面走的是内培外引、以引为主的路径。对于宿迁来说,发展白酒业一方面能够对宿迁经济的提升起到作用,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它也能作为宿迁内培的一个典型,扩大宿迁对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洋河,知道梦之蓝,但不一定知道宿迁。我们到哪里都宣传‘我是来自梦之蓝的故乡’,所以在出去招商引资时,这就能作为一个城市名片。”冯岩说。
     通过十多年的发展,如今宿迁市已经改变了过去工业基础薄弱的局面,形成了酿酒食品、纺织服装、木材加工和机械电子四大主导产业。今年1至10月,这四大产业的销售增幅分别是40%、36%、36%、56%。其中,白酒产业已经成为宿迁市四大百亿级产业之首。


政府力推的“经典案例”
     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之所以洋河会面临破产的困境,除了外部的因素外,洋河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体制和机制僵化而导致的创新乏力、市场反应缓慢也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作为分管工业经济的副市长,冯岩常听到一些企业的老总说,如果没有当时市委市政府的胆略和决心力推洋河改制,就没有洋河的今天。“宿城区有家企业,当时跟洋河几乎是在同一平台上,就因为企业保守没有改制到位,目前的销售额只有10个亿。”
     1998年,洋河开始实施第一次改制。曾经名噪一时的德隆系资本也考虑过进驻洋河,但在最后关头洋河还是与德隆资本失之交臂。2002年4月,洋河将30%左右的股份交给经营层和管理层,随后开始剥离不良资产、清理呆坏账和精简人员,启动了第二轮改制。
     江苏蓝色玻璃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宗敬和江苏乾天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姜兴东都是当时洋河酒厂改制的见证者。蓝色玻璃公司的前身是洋河酒厂的附属玻璃厂,陈宗敬是原洋河酒厂的副厂长,退休后承包了玻璃厂,后来玻璃厂改制成为民营企业。现在蓝色玻璃公司属于独立运营,主营业务以洋河、双沟酒瓶为主,另外还兼营少量的化妆品瓶子。2005年前后,蓝色玻璃公司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此时也正是洋河在改制中逐渐完成轻装上阵,并借助洋河蓝色经典的大获成功而迅速崛起的时期。
     江苏乾天酒业有限公司原先属于洋河酒厂洋北分厂,对于洋河的改制发展,姜兴东说:“洋河不仅对宿迁而且对整个苏酒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2000年左右,虽然洋河双沟都是国家名酒,但在全国的份额占比很小,洋河崛起提升了苏酒的发展,也带动了其它品牌的发展。”
     2006年被称作苏酒的改制年,除了洋河拿出国有股权挂牌出售外,11月份维维集团也宣布以8000万元成功竞买双沟酒业股份有限公司38.27%的股权,成为双沟酒业的第一大股东。
     2009年,就在洋河股份IPO获批半个多月后,宿迁市政府以3.98亿元的代价回购了双沟酒业40.59%的股权,这一动作被冯岩形容为“高瞻远瞩”。
     “那时候市委市政府也是下决心了,考虑到双沟的长远发展,决定把股份买回来。买回来之后通过双沟自身运作了一段时间,稳定之后,洋河的实力也进一步充足,就用洋河上市的钱把双沟的国有股给置换出来。”这个在冯岩眼中“很经典的案例”,也传递出了当时江苏省委省政府有意做大洋河、双沟,打造百亿集团的整合指导方向。
     2010年4月8日,宿迁市国丰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将其所持有双沟酒业的40.59%股份正式转让给洋河酒厂,由洋河、双沟组建而成的苏酒集团宣告成立。
     此前,中国白酒产业还不曾有过如此先例,两大中国名酒在各自发展的加速时期进行整合。有媒体将这次两强联合描述为“一个关乎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大布局浮出水面”。
     整合之后的苏酒集团对内实现优势资源互补,由竞争转为竞合,对外形成巨型体量优势,增强了苏酒板块的竞争实力,实现东部白酒产业的进一步崛起。此外,这次整合还拓展了中国白酒产业的发展视野,为日后其它白酒板块的竞合提供了参考意义。
     2011年苏酒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27.41亿元,跃居白酒行业三甲。今年前三季度,苏酒集团销售收入达到140亿元。
  “苏酒能有今天,就是不断创新的结果。体制的创新、品牌的创新、产品的创新、营销的创新等,我们不能有丝毫麻痹的地方,目前苏酒的全国化还没有实现真正的深入人心,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需要永无止境的创新。”冯岩说。

[1] [2]

编辑:赵鑫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