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东浦镇是绍酒的发祥地,一个全国闻名的“醉乡”。清代,乾隆南巡,听说东浦酒好,特地幸临,品尝后,大加称赞,说道:“越酒行天下,东浦酒最佳”,遂列为贡品。袁宏道到访,见酒风甚烈,不由感叹道:“家家唱越歌,户户酿新酒,无愧‘酒国东浦’”。
绍兴人用糯米酿黄酒,其滋味与北方人用高粱或大麦做烧酒,口味大相径庭,一个是甘醇,一个是辛辣。东浦人称黄酒不叫绍酒,而叫“花雕”,究其原因,绍兴人在酒坛上加了花纹,显得古拙别致。清代,东浦花雕是经皇上钦定的贡品。北京皇族饮黄酒,非“东浦花雕”不用。因而,东浦有专酿皇亲显贵吃的花雕酒,俗称“京装”,每坛十斤,制成后直送京都。至于平民百姓喝的绍酒,只能称为“行使”。行使为二十斤装一坛,专销湖广江淮等地,以色如琥珀,艳似胭脂,芳香袭人,入口甘醇为上品。
现在,市场上出售的花雕,虽然也有“京装”、“行使”之别,但是重量与装饰与旧时略有差别,小坛只有三斤,大坛为二十五斤,酒色呈琥珀光泽。各地酿制的花雕品种不少,还有加料的善酿、加饭、镜面、元红、香雪、女儿红等,酒更醇,味更厚,品质各有千秋。
按传统说法,各地都有绍兴酒厂或作坊,所产之黄酒,品质良莠不齐。苏北产之“绍酒”,虽然请的也是绍兴师傅,但是所酿之酒,不能称“绍酒”,须改称“苏绍”;杭嘉湖一带所产之“绍酒”,只能叫作“仿绍”了,而不能统称绍酒。酒伯一品尝,便知此酒与正宗绍酒相差远矣。其原因是这些地方与绍兴本土的地域、水品、气候等大有关系,主因是水质不同。酿制绍酒的水源,必以鉴湖水为正宗,质量才有保证。而鉴湖周边各村镇分布甚广,所产之绍酒品种各不相同。旧时,以西郭、柯桥、东浦、阮社四地为“正宗”。而此四地之中,又以东浦为上;阮社次之;西郭、柯桥屈居末位。由此可见,东浦花雕非比一般。
花雕用料极有讲究,需精白糯米,东浦人称“酒中肉”;加上等小麦,叫“酒中骨”,还有鉴湖水,称“酒中血”,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其味差矣。因而,酿制老酒的水质要求甚高。上品佳酿,非鉴湖水莫属。水质不能过清,水清则酒薄,日久变酸。但是也不能过浊,水浊则失去灵气。鉴湖水品不同于寻常,源出会稽山液,所含之矿物质及水品恰如酿酒之需。花雕四大名品,就是元红、加饭、善酿、香雪,其酒味各有千秋。元红,称状元红,酒色微红;加饭配制方法与元红略同,只因饭量加多而得名,质厚味甘;善酿以陈酒代水,所谓“以酒酿酒”,因而酒味更醇;香雪在灌装时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加入香料,酒味稍甜,较受青年人欢迎。
东浦花雕,戏称“绍酒之最”。不仅酿酒技术过硬,更与东浦水文、地文相关。东浦人制酒几乎是一门艺术。酿酒行家,尊称缸头师傅,没有十年、二十年磨练,不敢担此大号。酒伯酿酒得法,有独到之处。舀鉴湖水泡米;先捣碎上等糯米,蒸熟;摊上竹垫;凉后,拌上酒药;分量极有讲究,多了,酒味过甜,少了,则味烈。把它们放进大缸中“作”。待“作”透了,再由酒袋装上酒架,酒液慢慢滴入缸内;最后,一坛坛地装起来,用泥浆封口,存入地窖。普通绍酒存放半年,存放一年以上,称之“陈酒”。酒越陈越香越醇。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