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文化 > 文化 > 正文
低吟浅酌酒文化
来源: 《华夏酒报》  2007-10-15 08:13 作者:林帆
     曹操《短歌行》中的名句流传千古,说是“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在这里,杜康即酒是修辞手段,“借代”人名曰酒——因为历来以为酿酒的发明权在杜康。殊不知此前的典籍,早就有饮酒的记录。
  文人雅兴,喜欢三杯两盏;而酒在中国人家,不比西方人那样习惯于净饮独酌,有着更特殊的方式,大都酒席相连,充分说明酒与人的生活已分不开,更渗透进人情世故。于是,婚嫁饮喜酒,亡人饮丧酒;还有寿酒,弥月酒,庆功酒;苦酒、闷酒;有畅饮,有豪饮,狂饮。饯行、洗尘也离不开酒;乃至“煮酒论英雄”,“杯酒释兵权”……无不与酒结下不解缘。更有趣的是,唐时叫酒作“春”,《诗品》里就有“玉壶买春”之句。
     我也贪杯,竟是托“文化大革命”之福。原来我滴酒不沾,风华正茂之时受文章之累被打入“牛文章来源华夏酒报棚”,想不通就借杯中物消愁。没料到北京一位老同学以为我自暴自弃,来信劝勉:“冷酒伤胃,热酒伤脾,尤望保重。”我心领,却有难言之隐,只好打哈哈了。我回信说:“没有酒我伤心;与其伤心。不如伤脾伤胃”。以后他再不提“伤脾伤胃”的事了。不料事隔半年,他竟突然来信说:“老兄高见,如今为了不伤心,也宁可伤脾胃”云云。原来“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是酒与“文化”(文化大革命嘛)沾边的另一佐证。
     酒与文化发生关系,我以为还不仅在饮酒,而在于酿造出的种种美液醇醪,不啻为艺术创造。笔记里曾记过一则趣闻:古代一个樵夫上山打柴,经过一穴洞闻到阵阵飘香。进去一看,角落里堆了许多渗水的野果,其液带浓郁的酒味。原来是猴子把采来的剩余物资藏在洞内“广积粮”,经天然发酵而成果酒,人们就称之为“猿酒”。
     我国幅员广阔,酒也分南北。用糯米酿成的古老绍兴黄酒,日本人称为“液体蛋糕”。它含有21种氨基酸,较之被称作“液体面包”的啤酒更富有营养,味道更浓郁。据记载,当年以绍兴为都城的越王勾践为鼓励出征将士,把大缸大缸黄酒倒在河溪里,“士卒共饮”而“雪会稽之耻”。王羲之在绍兴做官,写下千古传颂的《兰亭集序》,又使南酒名噪一时。酒文化就是这样凭借“东风”的。曹雪芹和鲁迅都喜欢的“花雕”,正是这种价格相宜、醪而不烈的“南酒”。还有本地人引为自傲的是一种家居自酿的“女儿香”,又是另类的传奇。缘因那里的风俗,有钱人家生“千金”,或多或少都要酿制黄酒,装缸藏入地窖,等到女儿出嫁拿来奉客。起码珍藏十多年的陈酿,开缸时其味可知。有诗为证:“坛高九尺酒七尺,去尽酒魂存酒魄!”大师级的古建筑专家陈从周教授更一语惊人:“中国文化,说到底一句话,园林、昆曲、黄酒。”
     至于酒和文人的缘分,更是不在话下了。低吟浅酌,方显雅量;那种闲情逸致,有助文思。李清照“险韵诗成,扶头酒醒”;改日“东篱把酒黄昏后”,又是“多少事,欲说还休!”自古有云,酒不醉人人自醉,何况“醉翁之意不在酒”?我看大多的诗人墨客,不见得仅仅是为了“驱愁知酒力”,酒对李白,就不是解忧之物。“东坡之酒,赤壁之笛”,把盏有其另外的意趣,还能衬托出一个人的豪情与性格。刘伶的《酒德颂》,便是妙趣横生的;杜甫也喝酒,他颂李白的一首诗,就以酒兴溶铸字里行间。诗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真是豪情满纸,酒入名篇……
     “酒文化”适足写一本书,我这短文,只是“低吟浅酌”;但愿能抛砖引玉罢。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张怡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