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文化 > 文化 > 正文
走近科学:千年古“酒”
来源: CCTV  2007-09-09 11:30 作者:

    主持人:大家好 欢迎收看今天的《走近科学》。我们现在在画面上看到的这个地方就是安徽省的六安,大家也都知道六安盛产一种名茶叫做六安瓜片,不过今天我们不说茶,我们要说什么呢?我们要说酒。2006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就是在这个地方因为人们发掘了一座很大的西汉时期的古墓,在这座墓葬当中有众多的陪葬品,像什么木俑、食物、金箔、铜器,其中有22件做工精美的铜壶,其中有一个铜壶当中还散发出来一股清香的酒气,考古人员是喜出望外,那么我们经常会说,酒是陈的香,现在市面上很多这个酒,会给标明30年陈,50年陈,如果说30年陈,50年陈的话,这个酒已经是非常值钱了,而且是醇香无比,那么如果说,在那个铜壶当中真的有酒的话,那可真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双墩村,是位于皖西六安市的一个偏僻村落。为了修建合武铁路,考古工作者在勘测时意外地发现了这座西汉墓葬。

  考古人员:当时根据这个钻探资料给我们提供的,他的这个墓口的宽度、长度,在安徽都是比较大的墓葬,以前也没有发掘过这么大的墓葬。

  谁也没有想到在这个偏僻的小村落竟有一座大型墓葬,2006年3月,考古人员立即对这座汉墓进行了抢救性的挖掘。掩埋了千年的墓地终于掀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大批木佣、铁戟、玉器金箔等千年的稀世珍宝,一一呈现在人们面前。这说明墓主人的身份十分显赫。然而,更能显示他独特身份的是,这座大型墓葬的特殊结构。

  汪景辉:这个墓,它是四层盖板,四层盖板的厚度就接近一米,当时我们就感觉这个墓比较特殊了。盖板揭掉以后,发现了这个墓葬结构它是黄肠题凑结构。

  黄肠题凑是一种天子葬制,汉代时期,只有帝王或者经过赏赐才能使用这种特殊的葬制。

  考古人员:其他墓国墓的木料,排向,它是竖的,它这个黄肠题凑木料的排向是横的,横着铺,它就叫黄肠,题凑是指墓心都要向内外,都向墓主的中心位置,对内。

  黄肠题凑摆放紧密,合缝严实,具有很好的密封性。从挖掘现场来看,墓室共分为四层。最外面是外藏室,第二层是黄肠题凑,第三层是回廊,最中心才是放置墓主尸体的棺椁。从这种特殊的棺木结构上看,墓主人一定非同一般。那么,这个神秘的墓主人究竟是谁?然而,让考古工作者失望的是,这座墓室早已在唐代被盗过,大量珍贵的物品被盗走,只有外藏室放置的一些陪葬器物侥幸得以保存。就在考古人员慢慢地揭开外藏室西南角这些木板时,一个意外的发现让考古人员惊喜不已。

  汪景辉:从这个西南角我们讲来把它揭开一块盖板来看看下面,哪知道一揭开以后,那正好是揭到西一室的时候,下面一看都是铜壶 那时候真是有一股兴奋

  几件铜壶零乱地摆放在外藏室的底端。经过千年的岁月沧桑,它们依然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并且逃过了盗墓者的洗礼。虽然铜壶的表面已经被厚厚的泥土掩埋,但依然不能掩饰它尊贵的千古容颜。

  汪景辉:有的立到那个地方,有的歪到那个地方,有的侧到那个地方,有的口朝下的,各种形状,几乎都存在。只是上面有一层淤泥,也没有仔细来看看。

  来不及多看,考古人员立即对铜壶进行了清理和保护。然而,就在搬运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其中一只铜壶里,竟然有一股酒香徐徐飘来。

  汪景辉:我们闻到了一股酒糟味,或者是酒香的味道。这样大家一下子就兴奋起来了,就喊了很多人去围观,这个铜壶里怎么有酒啊,怎么有酒糟味,然后一叫我上去也闻了一下,当时闻的过程中间呢,确实闻到了那么一个酒的味道。

  所长:我们感到非常的惊奇,也凑过去闻一闻,闻一闻确实是一股酒味。

  主持人:我们现在从画面上看到的就是当时出土的众多的铜壶,因为这个墓葬当中已经有积水了所以不少壶当中都有水为了便于这个搬运方便,人们在搬它的时候就把一些水给倒掉了,不过拿到其中的一个壶的时候,人们发现,这水跟别的颜色不一样啊?它里面是黄色的水,而且还有一股酒味从壶底?还捞出很多的谷物,当时人们就猜,这不会是酒吧?所有人被这个疑问都给惊呆了!要知道2000多年前的酒要保存下来,那简直是不可能的,如果真的是酒的话,那个时候的酒是一种什么样的酒?是不是蒸馏酒呢?2000多年了,它的味道成分都怎么样了呢?工作人员不敢大意赶快把这个壶,连同里面的液体给封好了,连夜就送到了安徽省考古研究所。


 
在考古研究所我们看到了这些做工精良的汉代铜壶。经过清理,铜壶露出了它们的本来面貌。出土的铜壶共有22件,各个工艺精湛,造型美观,难以想像两千年前的铜壶做工工艺竟如此纯熟。有的壶身还刻
有精美的图案。在观察时考古人员突然发现,其中的几个铜壶上竟然刻有汉代的文字。

  汪景辉:就是那个铜壶和那个封泥,铜壶里面它有供壶第十,供壶第九、第八、第六,另外它还有这个沈氏和这个王氏明文的铜壶。

  正是这些铜壶上的文字,再结合之前发现的陪葬物,考古人员最终确定了墓主人的真实身份,他就是西汉时期,六安地区的第一代王刘庆。

  汪景辉:文献上来看六安地方第一代王死后谥号叫共王,正好墓里面出了四件供府的铜壶,这个墓跟共有关系。

  主持人:按照汉代的规矩,也就是刘邦传下来的这个规矩,那么天下只能有刘姓,也就是皇族的人当王,一般的异姓人不能当王,如果当王的话,那就是要造反了,那么当时,六安王刘庆,他也是一个皇族成员,他是汉景帝的孙子汉武帝的侄子,

  在公元前121年封了六安王,死的年纪是公元前83年那么死之后,他的谥号是共,这一点史书上是这么写的,那么我们从铜壶的明文上看到,的的确确完全符合史书的记载这种情况之下,基本可以断定这座墓的主人,就是第一代六安王刘庆,那么可能大家也在想一个问题了,那么那个时代人们讲究厚葬,要求视死如生,那么主人生前,使用过的什么东西,死之后一定要都葬进去,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如果说刘庆下葬的话,陪葬品当中有酒,那似乎也不应该奇怪。

  然而,史书中关于六安王刘庆的记载凤毛麟角。除了封王等短短的几行文字之外,并没有任何关于他墓葬情况的历史记载。

  那么,在挖掘现场,考古人员闻到的酒香味,会不会是两千年前留存的古酒所散发的香气呢?在研究所里,我们看到了经过处理后的黄色液体和壶底的谷物。

  工作人员:当时六安汉墓的美酒就盛装在这个壶里,是满的,一壶酒。我们中间闻到一股酒香味,剩下的液体我们就用塑料壶放在这里。上面比较清淡,底下比较黑。底端的固形物就是这么一堆东西。这是坛底盛装的东西,初步断定里面是稻米或是稗子。

  工作人员已经将铜壶里的液体和谷物分离,分别盛放在不同的器皿当中。经过过滤,壶里的液体被分成了不同的成分。壶底的谷物也显露出了它们基本的状态,虽然过去了两千多年,这些谷物仍然还能辨别出他们的形状。

  工作人员:米粒好像经过发酵,就是变成一个,就是它里面的淀粉、还有糖好像已经被置换出去了,刚才和我们吃的醪糟,那个经过发酵的米有一些像。

  谷物在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里面的蛋白质和淀粉,会逐步分解成糖分和酒精等物质。那么,会不会是这些谷物盛放在铜壶里,经过后期发酵而形成了酒的味道呢?

工作人员:如果说是装固体的,比方说装粮食的,那么装粮食也太少了一些,而且在大量的汉墓里面出土了很多的装粮食,那应该是陶仓,那么陶仓上一般写着有字,你比方说,有粮万旦,稻万旦,大麦万旦。

  在西汉时期,铜壶一般是作为一种礼器,很有可能其他皇宫贵族赠予六安王的贵重物品。用这样精贵的容器盛
装谷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且,如果铜壶里原来放的是谷物,在墓室这种封闭条件,是很少可能发酵。

  工作人员:它如果要发酵,它的东西就要腐烂了,现在我们在这个墓西面,发现了一些种子,有的颜色都没有变,那就有可能它在这里面发酵不了,你像我们发现的稻子,稻壳很完好,你看有的瓜子颜色还是白的,谷子还是黄色的,有的水果还没有腐烂,很完整的。而且那个它的用手捏还挺硬的,你想它这个密封条件达到这个程度,你想它在这个里面增加发酵起来,它发酵不起来。

  那么这件铜壶真的是用来盛酒的吗?如果所盛放的是酒,为什么会没有盖子。考古人员仔细观察铜壶的表面,由于铜壶已经清理干净,工作人员只能从仅存的一些痕迹上寻找线索。

  工作人员:发现了有的铜壶上面就是说颈口部分就是有这个布纹,而且在口沿上面有这个粗纤维的这个痕迹。

  壶口上的这些痕迹很有可能就是原来酒壶上的盖子,经过了两千年的腐化,留在铜壶上的结果。

  汪景辉:这个现在的铜壶上面好像有一种那个绳索的痕迹,它是不是当时就是壶口上面搞一个什么东西封的,封着搞一个东西给它扎住。

  如果真是这样,铜壶里的液体很有可能装的就是两千年前的米酒。然而,当专家对液体里酒精进行检测时,显示的结果却让考古人员大失所望。

  袁老师:因为它这个酒精含量就是说,相对的,从我们检测的结果看,就是说比较的低,因为闻到了这个味道,但是用普通的酒精度,就是酒精器去检测,断定大于零小于零点五。

  主持人:那么目前考古所的这个仪器,居然在这个液体当中检测不到有酒精的存在,这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觉得怎么可能呢?明明闻到酒味了,为什么检测不到酒精的存在呢?那么一个仪器不准确有的时候,也许真的是测不出来?不过这里面还有一个就是,时间限度的问题。那么当时做这个检测的时候,已经是三个多月的事情了,可能因为它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之中,这个酒精就挥发走了?这也有可能,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到底怎么判断这个液体,它到底是什么呢?如果检测不到酒精,是不是就说明它真的就不是酒呢?专家告诉我们说,也不能这么说,因为如果说鉴定它是不是酒的话,除了酒精这一个指标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指标可以供我们参考。

  经过检测,铜壶里的谷物和液体仍然含有一些微量的淀粉和蛋白质等小分子的化合物。而这些都是,成为酒所必要的有机成分。

  袁老师:酒精含量低,它并不是代表它就不一定是酒。因为这个所谓的美酒,毕竟是埋藏了这么长的时间,经过了千年的变化,第二呢,它这个地下水的不断的交换、混合,那即使有酒,这个酒精的含量肯定是不太高。

  分析中,考古人员还发现,这座墓室曾经有过一次大的干枯期。墓室中木头也早已经碳化,大量干枯碳化的木佣,说明这里曾经是处于相当干燥的环境当中。

  工作人员:在这么一个环境下,那么这里面这个酒肯定是挥发掉了,还有一个本身就是墓葬,在埋藏的过程中间,因为地下水位的变化,肯定曾经有一段干枯期,那这里面即使有酒有水,这里面铜壶里面的酒也好,水也好,肯定是消耗殆尽了,基本上是没有了。

  尽管铜壶里曾经盛放过大量的美酒,经过长时间的蒸发和地下水侵入,里面装的液体也不可能2000年前纯正的西汉古酒,那为什么考古人员在现场倾倒的过程中还能闻到一股酒香的味道呢?既不是谷物的自然发酵,也不是千年古酒残存,那么,还有什么其它的可能性呢?

  工作人员:稻米经过的千年变化,它很多的有机性成分基本上是通过分解、水解、降解这一系列的变化过程中间变成了小分子的物质,随着这个墓葬的水一起就流失到外,那么剩下这个过程,就是说一些碳化合物,通过了不断的演变以后,变成了碳化,那么碳化是相当于们讲的活性炭,那么活性炭的第一表面是很大的,对有一些气体的吸附能力那是特别的强。

  专家最后推测,正是因为这些碳化了的米粒,吸附了大量酒精分子,加上墓室密封的条件,以及后期地下水的侵入,才让铜壶中的液体保存现在的状态和气味。当墓室被慢慢揭开和铜壶里的液体倾倒晃动才使得液体的气味被散发了出来。

  主持人:那么现在对于这个六安古墓,当中出土的铜壶里面放的到底是不是酒啊? 现在没有一个专家敢下一个这样的定论,我们只能够根据一些考古资料和结合现场的情况,来具体的分析一下,大概有这么几种情况,有一种就是那么在下葬的时候,因为比较突然这个铜壶它本身反而里面盛的是没有酿造好的酒,也就是过去的那种米酒,这个时候,连带的已经好了的和没太好的这种米,都已经放到了这个罐里了。那么,这一种反映了它本身在墓地里还继续进行结果就完完全全的成了酒了,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部分这个米壳,我们知道酿完米酒之后, 会有米壳的存在,它逐渐碳化了,然后就变成了一种活性碳一样的物质,把很多酒味就给吸收在其中。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说是当时这应该恐怕就已经是酒了, 所以才出现了这种状况,还有一种说法说呢不太可能是酒,因为那个时候的酒、浊酒,你必须要先进行过滤把那些米渣子米壳先都捞走了,否则是不敢给帝王拿去喝的。那么有可能是,当时这里面存放的是食物,也就是蒸好的米饭,或者是其它的一些东西,然后恰恰在装运的过程当中,沾染了一些能够发酵,能够产生酒精物质的菌类,把它埋入地下之后一个封闭的缺氧环境当中,恰恰在这种无意识的状态之下,完成了酒的酿造过程。但是,因为墓室的这个特殊条件所以到现在我们已经检测不到了,不过正是因为墓地里面这种恒温恒湿的条件之下,让很多味道,都能够残存下来,所以考古人员闻到了一股酒的香气。不过到底哪一种说法更加接近事实的真相,现在还真的不好下定论,我们只能期待着这个考古工作的进一步进行,也许才能给出我们一个最后的答案,不过不管怎么样,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古人的一些墓葬的规制,以及包括那个时代的一些生产的技术条件等等,这些已经是相当丰富,我们还是期待着这个不结之谜能够早日有一天能够真相大白。


 

编辑:张勇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