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酒寻源 每当武陵人翻开一本珍贵的签到簿,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的鼎鼎大名跃入眼帘时,1987年1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武陵酒、德山大曲酒鉴赏会和1988年4月8日在北京饭店举行武陵酒古币瓶新包装新闻发布会——两次盛会的盛况便一一浮现在脑海里——廖汉生、严济慈、宋时轮、伍修权和习仲勋、刘志坚、曹里怀、李瑞山、于明涛等中央领导和各界名流纷纷挥毫泼墨,讴歌武陵酒,激励武陵人。
其实,武陵酒的誉满神州,自有它漫长的历史渊源。
当历史的车轮缓缓驶进神农时代,酒也就应运而生了。据晋人江统在《酒诰》中说:“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成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当时有人将剩余的饭置放在野外,自然发酵生津,尝尝芳香可口,这即是酒的初始状态。
常德也有类似这样的掌故。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常德乡村有一精明能干的农妇,带领全家人辛勤耕耘,稻谷年年丰收。有次,她将吃剩的米饭顺手泼在屋旁的桑树蔸边,过了几天,剩饭被落叶覆盖,又过了几天,忽然从剩饭里飘出阵阵芳香。农妇好奇地跑去察看,发现她泼掉的剩饭已郁积发酵,伸出手指蘸了一点津液含在舌尖,顿觉沁入心脾,再捡几粒米饭放在嘴里,也是香甜可口。从此以后,她经常把剩饭用陶钵盛起,并用稻草或破棉衣包好,过不了几天,剩饭便发出一阵阵清香。她的发明传开后,成为人们逢年过节必喝的“甜酒”——也成为武陵酒的发韧。
据说,酒师在酿酒前七天须禁房事,每日起床后要用清水洗手洗脸,点燃三柱香跪拜酒神——如不禁房事,酿出的酒便是浑浊的,不净手脸和跪拜酒神,则说明心不虔诚,得不到酒神的保佑,则酿不出好酒。
据传,武则天时代,常德汉寿毛家滩人丁不满百,却有酿酒糟坊十多处,酒肆十多家。其中,有一李老板以善酿贪杯而“驰名”。李老板每次酿酒都是从头锅酒尝到三锅尾酒止,发现头锅酒三锅酒不如二锅酒好喝,他便将头锅和三锅的酒混装在一起当次酒卖,将二锅酒作为好酒销售,使他名声大噪,获利多多。后来,他又将卖不完的次酒用大坛封存起来。三年后,他发现储存在坛里的次酒变得比二锅酒更清澈可鉴,滋味绵长。于是,他又将二锅酒用坛封存,反复比较,他觉得酒储存的时间越长质量越好。李老板便把新酒全部储存,只卖陈酒。因毛家滩地处沅水之畔,洞庭之滨,商贾货船往来如梭,将他的酒整坛整坛的买走,往上带到沅陵、保靖、洪江等府县,朝下运到岳阳、武汉等都会。
常德盛产美酒的声誉闻名遐迩,引来四方富豪。据说,有一慕名而来的官商,船泊常德码头后,他的一位年方二八、生性活泼的小姐,趁父亲上岸办理商务之际,便跳上岸去欣赏武陵古城的风光,不慎失足跌入江中,仆人把小姐救上船后连忙为她换洗梳头,丫环慌了手脚一时未找到铜镜,顺手把老爷在常德买的酒舀了一碗,给小姐照面,映出了如花似玉的娇容,主仆不禁大笑,一时满船惊喜,哄传街市,徐娘、小姐竟相仿效,以酒代镜。此酒便称之为镜面酒。有好事者将此事上奏宋朝皇帝,钦定镜面酒与堆花酒为贡酒,还规定常德每年生产的这两种美酒必须全部朝贡,民间不得饮用。
常德善酿酒,更善饮酒。这杯中尤物,既可助兴,又可解忧,还可健身,把节日的气氛、家庭的和睦与朋友间的真诚渲染到最高境界。屈原、刘禹锡、杜牧、李群玉等在常德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留下的关于酿酒、饮酒、颂酒的诗篇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宛若常德美酒令人回味悠长。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