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文化 > 生活 > 正文
“奇妙”的云中酒业
来源: 《华夏酒报》  2007-12-07 07:26 作者:郭松泉
     了解内蒙托克托有30年了,那里地处塞外的风土人情是怎样的?托县酒厂究竟什么样?那里的葡萄是怎么种植的?酒又是什么味道?金秋十月,我终于有机会走访了地处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简称托县)的云中酒业有限责任公司。5天的访问带给我很多意外和惊喜。
托克托地区的自然状况
     托克托县属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管辖,地理坐标为东经111度2分30秒至32分21秒,北纬40度5分55秒至35分15秒。这里的平原区海拔990米~1100米。气候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晴天多风,无霜期较短(平均131天),光热资源丰富,属于温暖农业气候区,适宜多种作物的生长。这里著名的特产都是吃的东西,以三红(红辣椒、红萝卜、枸杞)、两绿(绿豆、小茴香)和一紫(托县葡萄)而著称。托县地区春季升温迅速,而秋季降温缓慢,这对葡萄有效成分的积累十分有利。有效积温3015℃。夏季降水集中,占全年的62%,秋季降水占20%。年降水量平均为361毫米,但不规律,降水年际相差很大。
     我认为,托县的气候土壤和河北沙城相似,而地形地貌尤其是其坡地沟壑类似于山西清徐和太谷。
走进云中穿越“时间隧道”
     内蒙古云中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地处黄河中上游分界处及黄河与大黑河交汇处的历史文化圣地——云中郡(今托县)。1958 年建厂之初,这里以生产葡萄酒为主,1970 年代初期建成储存能力达3000千升的地下酒窖。公司前身为内蒙古托王集团,1998年改制后,现已发展成为当地极具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公司现有白酒、葡萄酒、黄酒三个酒种,年综合生产能力1万千升,主导品牌为“古云中”和“那达慕”。
     走进云中酒业的厂门,最抢眼的是办公室后面那高大厚重的古城墙(见图1)。图中右侧是酒厂的办公区,背后的城墙和城门是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东胜卫故城。东胜卫遗址南北长2410米,东西宽1390米,周长8.6千米。城墙为夯土板筑,残高9米~12米,基宽14米,顶宽6.5米。四墙正中开设城门。东胜卫故城现为内蒙古自治区级保护单位,是自治区保护较好、规模最大的明代古城。

     酒厂的办公区位于城外,而生产区则在城内(见图2)。职工上下班和办公室人员到车间联系工作,需要时时穿越城门往返,让初次来此的我感觉颇为神奇,穿越这个有600多岁、长约15米、高大厚重的古城墙,即感觉在悠久的历史和多彩文化的“时间隧道”里穿梭往返。这样的酒厂,恐怕在世界上也属罕见!

从酒窖登上城墙
     更为奇妙的事情还在后面:在随内蒙古云中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祁云亭参观完配备现代、装修整洁的技术中心后,走下几十个台阶,老祁拉开一扇不起眼的小门,瞬间,一股凉气冲出房门,原来是到了位于城墙下面的酒窖(见图3)。

     建于1970年代的酒窖长约150米,约有2500平方米的面积,左右还有40多个可以建筑酒池、放木桶或用于瓶储的洞。上面约10米高的城墙,起到了很好的保温恒温作用,酒窖常年保持在17℃。
“神秘”的托县葡萄
     从知道“托县葡萄”至今已有30年了,这个神秘的葡萄始终萦绕在我心中。据《托克托县志》记载:托克托县葡萄,别名小玛瑙。该品种果穗大,一般重0.5公斤~1公斤,为中晚熟品种,较易栽培管理,耐旱,耐寒,抗根癌、霜霉病、白粉病能力强。该品种有200多年的栽培历史。
     走进路牌“葡萄沟”指引的一遛弯地区的郝家窑李五沟,种植于丘陵漫坡上的“托县葡萄”成区连片,其原始的栽培方式颇为别致(见图4),果农利用最早种下的位于坡顶的母树,逐代往下绵延加以繁衍。这种类似于“漏斗”状的架势,有利于果树的大面积采光,从而形成味重浓甜、成分充盈的果实。

  图5是托县葡萄的栽培架势,从中可以看到远离地面的葡萄和疏散的土壤。由于种植原始、土壤瘠薄、种植稀疏和留果较少,每亩葡萄的产量也就是几百斤。

底蕴丰厚的托县博物馆
     我喜欢走到哪里都参观一下当地的博物馆,这次亦不例外。
     参观后,我感觉托县博物馆的规模和藏品要高于托县的整体水平,有些藏品甚至是国宝级别的,比如现存国家博物馆的日晷。这种精神文明建设先行的理念和挖掘宣扬当地文化的实际行动值得大加赞赏,这得益于当地领导的正确指引和实质性的投资,也得益于对文物及其文化底蕴乐此不疲的收藏者。
     在博物馆偌大的展室内流连,细细观察各式藏品,吸收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不禁为其倾倒。图6是托县出土的一种汉代温酒器。

我和托县的渊源
     1978年7月至8月间,我在济南举办的“全国葡萄技术训练班”学习种葡萄,酿酒葡萄研究所的种植专家张茂杨、品种专家刘长恩、病虫害专家温秀云等老师手把手地给我们传授种植技术。期间,我结识了内蒙古托县果园的伏成义,他向我介绍了历史悠久且独特的“托县葡萄”。伏成义后任酒厂副厂长、托县县长、呼和浩特市人事局长和呼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之职。
  &n文章来源华夏酒报bsp;  1980年,我在沙城结识了时任托县酒厂厂长的贾子录(现任“内蒙古云中酒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更加深了对托县葡萄和当地酒厂的印象。
     2000年,在中国酿酒工业协会举办的“国家级评酒员训练班”上,“云中酒业”的副总祁云亭恰好和我同住一个房间。我以为“云中”的寓意是二两酒(或半斤)以后那种云里雾里的感觉,后来才知道“云中”除了那种境界以外,更有秦代(秦始皇二十六年 / 公元前221年)“分全国为36郡,其中设云中郡”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今年8月在昌黎,国家葡萄酒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华夏酒报社主办的“首届中国葡萄酒经济年会”上,我又认识了由祁云亭陪同参会的云中酒业吕晟总经理和销售总监贾莹。
     回忆30年来和几位托县人的缘分,感到既有趣又巧合。对我来说,托县是个神奇的地方、托县葡萄是一个未解的谜,遂产生了适时探访托县,了解当地文化和历史的想法。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张怡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