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读 > 葡萄酒 > 正文
老师与学生
来源: 《华夏酒报》  2007-08-15 08:15 作者:姜江
  “当时我还是沙城酒厂的一个炊事员,第一次见到郭老是在沙城酒厂的食堂,‘平易近人’是我对郭老的第一印象。”当年19岁的小炊事员刘文忠这样评价郭其昌老师,如今他的职务是中国长城葡萄酒公司技术研发部经理。
  在刘文忠心里,郭其昌老人是他进入葡萄酒行业的启蒙老师,而他也有幸参与了中国葡萄酒业历史性的事件——第一瓶干白的酿制。
     1976年前后,沙城当地已能生产少量的葡萄干酒,但“质地粗燥”,在出口贸易时,常被评价为酸度高、有氧化、果味淡。1977年郭其昌先后到沙城考察,紧接着1978年8月,在他的带领下,沙城酒厂成立了“干白葡萄酒新工艺研究小组”,郭其昌担任小组负责人,而其余二十多个组员都是来自企业内部不同层面的工人,刘文忠便是其中一个。
     “那时酒厂的大学生较少,为了配合郭老这一科研项目,沙城酒厂从车间、食堂等不同部门抽调出一部分初中以上学历的人员,只有十九岁的我有幸被选中。”谈起那段往事,刘文忠止不住地兴奋,“由于绝大多数人没有葡萄酒相关知识的基础,整个小组的指导与推进工作便落在了郭老一人身上。”
     刘文忠向《华夏酒报》记者讲述了二十几年前,他与郭其昌老人一起经历的故事:生产条件差,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在这种情况下郭其昌从最基础的知识理论到试验室的实际操作,他都不厌其烦地为每个人传授操作方法。当初的学生如今都已经遍布四海,但大家对研究干白的那段往事依然记忆犹新。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郭老对工作的一丝不苟,只要进入试验室,我们每个年轻人都不敢吸烟,严格遵守每项制度, 而在生活中,为了节省时间,减少不必要的应酬,郭老常与工人们一起到食堂排队打饭,而不去吃‘小灶’。那时,由于条件艰苦,加上饮食的不适应,郭老常常闹肚子,但他仍毫无怨言。”与刘文忠的交谈中,记者明显感到一种敬佩之感。“那时正值大地震期间,郭老与我们同在一个屋檐下,作为国内著名的专家 ,他所享受的唯一特权仅是一个有保护措施的硬木板上下床。”
     在沙城的三年多时间里,郭其昌与科研人员朝夕相处,以研究室为家,每天半夜一两点钟才入睡,第二天又早早埋头工作。当时由于沙城酒厂主推白酒生产,仅有一条葡萄酒生产线,为了加快科研成果的快速推广,郭其昌从北京带来了一套中型迷你设备,一边研究,一边试验、一边生产,将科研成果与一线生产相结合,及时解决了试验生产过程出现的问题。
     1979年,郭松泉也来到沙城帮助郭其昌进行试验结果的后期整理工作,为了加强自身素质,当时的刘文忠与郭松泉一起学起了英语。
     “当时广播里教英语的频道很多,我们自己买来英语书,年轻人凑在一起做伴儿学习。”刘文忠边说边对自己的半途而废表示惭愧,“我很佩服松泉后来一直坚持对英语的学习,这点也非常像郭老的作风。”
     在沙城的三年中,郭其昌在彭德华、郭松泉的协助下,带领了整个科研小组进行了一系列大手笔的工作:从德国、美国主要引进了13个葡萄品种,其中五个红葡萄品种,八个白葡萄品种,进行葡萄品种选育,并于1980年进行试种,同时他翻译了大量国外有关葡萄酒分析方文章来源华夏酒报法的书籍,为国内葡萄酒酿造工艺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成功研制了龙眼干白葡萄酒,并多次获得了国际葡萄酒评比的金奖。
     在给记者讲诉那段往事时,刘文忠不时从记者口中打探郭老的近况,“在当时如此艰苦的条件下,郭老推动了沙城干白葡萄酒的发展,并间接促使了沙城酒厂与中粮的合作,可以说没有郭老就没有今天的深受消费者喜爱的长城干白,没有郭老,沙城酒厂或许会多走几十年的弯路,而郭老对整个葡萄酒行业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很敬重这位泰斗,并为曾与其共事感到骄傲,同时也深深地被郭老的精神感动。我衷心地感激这位老师为我、为沙城、为整个葡萄酒行业所做的事情。”刘文忠说。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编辑:尹贵超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