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正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和强度冲击着各个产业领域。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气候危机的破坏性影响创下历史新高,热浪、洪水和风暴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进入2025年,这种异常气候态势持续加剧:国内气温呈现剧烈波动,降水模式显著改变;国际范围内,野火、干旱与洪涝灾害交替肆虐。
作为典型“靠天吃饭”的农业产业,葡萄酒产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气候挑战。蓬莱产区作为中国重要的葡萄酒生产基地,其发展轨迹生动诠释了气候变化对产业带来的深刻影响。在这场与自然的对话中,葡萄酒产业将如何转型?又将如何重塑与气候的关系?
带着这些问题,《华夏酒报》记者深入蓬莱产区,与多位酒庄负责人、总酿酒师、技术总监展开深度对话,探寻从被动“看天脸色”到主动“与天对话”的产业转型之路。
今年春季,相对干旱和突如其来的倒春寒天气,对葡萄早熟品种造成了明显影响。比如,霞多丽、贵人香等品种的发芽率不是特别整齐,尤其是地势低洼处的葡萄园,受冻害抑制更为显著。初步预估,葡萄早熟品种会有一定程度的减产,但总体而言,今年仍可算是一个正常年份。 我们产区面临的气候挑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春季的主要困扰来自干旱和偶发的冰雹,所幸冰雹频率远低于京津冀地区。真正的考验往往出现在八九月份,这个时期的强降雨最令人担忧。过去三年间,曾出现过年降雨量过高的极端情况。这种雨热同期的天气极易引发真菌性病害,往往迫使酒庄面临两难选择:要么冒险抢收,要么承受病害果激增带来的减产损失。 为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已建立起多层次的应对体系。在政策层面,蓬莱产区设立了专项资金,支持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协同攻关雨热同期引发的病害防治难题,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从产业发展的长远角度看,我们正着力选育更具抗病性和抗逆性的新品种,通过增强葡萄自身抗体,来克服天气自然灾害频繁的情况。 实际上,这项工作君顶酒庄早在四五年前就已启动,包括引进国外抗性品种以及开展品种间杂交育种。一旦成功,不仅能够显著提升葡萄园的抗灾能力,还将对我们的产区乃至中国葡萄酒产业的特色化和个性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有望成为我国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不过,新品种选育绝非易事。葡萄育种具有其特殊性,每年仅有一个生长周期,往往需要耗费数年时间才能验证一个育种方向的可行性。 加之我国葡萄酒产业规模有限,相关科研投入相对不足,特别是与鲜食葡萄相比,酿酒葡萄的研发工作仍有很大提升空间。这更加凸显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性,需要各方持之以恒地投入与努力。 安诺酒庄总经理 李顺庆 近年来,气候变化对葡萄种植的影响日益凸显。以我们酒庄为例,可以明显观察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首先,降水的改变带来了严峻挑战,且降水高峰期与葡萄成熟期重合。这种变化导致葡萄病害发生率较往年有提升,真菌性病害的防控压力倍增。 其次,春季风力的增强对葡萄生长造成了直接影响。在葡萄萌芽和抽条的关键物候期,持续的大风天气导致新生嫩枝出现不同程度的机械损伤,这不仅影响当年产量,更可能对树势造成长远影响。 第三,气温的剧烈波动打乱了葡萄的正常生长节奏。我们的物候观测数据显示,今年葡萄各生育期普遍较去年推迟3-4天,这种不稳定的温度变化,使得葡萄的品质管理面临更大不确定性。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正在多管齐下积极应对:重点筛选和培育具有抗病、抗旱、抗冻特性的新品种。例如,小芒森这个传统用于甜酒酿造的品种,经过管理方式的调整,现在已成功转型为干白葡萄酒原料,并展现出独特的风格特点;再就是栽培技术创新,酒庄正在尝试小棚避雨栽培技术,计划对每个葡萄品种选取部分进行套袋处理,以增强避雨效果。 中国葡萄酒产业在品种选择上正面临同质化挑战。目前,各产区种植的葡萄品种呈现高度趋同的特征,主流品种覆盖率超过90%。虽然个别产区保留了一些地方特色品种,但整体而言,品种结构的差异化程度仍然不足。这种状况与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的自然条件形成了鲜明对比。 对比国际经验,成熟的葡萄酒产区普遍建立了完善的品种法定体系,能够确保品种选择与当地风土的完美契合。反观国内,我们在品种适栽性研究方面,确实存在明显的滞后性。以蓬莱产区为例,通过多年的栽培实践,我们发现,马瑟兰、小味儿多、小芒森等品种展现出良好的适应性,但这仅仅是品种优化工作的起点。 要实现中国葡萄酒产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系统化的品种筛选机制。这需要构建多方协作的创新体系:国际合作方面,与全球领先的苗木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引进优质种质资源;国内协同方面,整合种植资源圃、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研究力量;政策支持方面,期待政府部门发挥主导作用,建立产区品种规划和技术标准体系。 瓏岱酒庄技术总监 张鹏 极端天气在农业中始终是一种潜在风险,但并非每年都会发生。正如加州不会每年遭遇大火,山东也不会每年面临暴雨一样。总体来说,丘山山谷受极端天气影响的概率相对较低。然而,风险始终存在,这也是农业生产中常说的“靠天吃饭”——我们期盼风调雨顺,但同时也要做好科学应对。 今年春季,我们观察到少量葡萄枝条出现冻害,主要影响赤霞珠、马瑟兰等抗寒性较弱的品种。这些冻害源于去年冬季局部地区的低温,尤其在地势低洼的地块,冷空气容易滞留,加剧冻害风险。为此,我们采取了一些防护措施:秋季提前清理园区周边的灌木、杂草和落叶,增强空气流通,避免冷空气堆积;冬季对葡萄树进行“埋脚”处理,将砧木嫁接口和结穗部位覆盖,减少低温伤害。 相比冻害,目前春季干旱是丘山山谷面临最主要的挑战。例如,2024年11月至2025年4月,天气降水明显偏少,这对葡萄萌芽和早期营养生长造成一定压力。为应对这一情况,我们根据不同地块的土壤特性,在葡萄展叶期(第三、四片叶展开时)实施滴灌。 由于我们当地的气候特点,在夏季,会遭遇一定强度和频率的降雨,同时伴随着不稳定的气候特征。我们在葡萄园建设之初,就进行了系统性规划: 在土地整理阶段,特别注重排水设施的布局,同时,充分利用丘山山谷天然的土壤排水优势,有效降低了降水对葡萄生理生长的影响;在种植规划方面,根据不同的地形位置,搭配适宜的土壤结构和砧木品种。这种因地制宜的种植方案,有效提升了葡萄园抵御极端天气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瓏岱酒庄的葡萄园采用梯田式布局,各层梯田之间保持合理的高度差,这种设计既有利于排水,又便于田间管理。 为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挑战,我们也建立了多重防护体系。一方面是预防性措施,定期维护园区周边植被,保持生态平衡,并完善排水系统建设;另一方面,每年购买农业保险,确保在极端天气发生后能够获得及时赔付。 澜岳酒庄副总经理 冯家琪 蓬莱产区独特的丘陵地貌赋予了葡萄种植天然的坡度优势,却也带来了水土保持的独特挑战。澜岳酒庄所处的渤海湾沿岸罕见的黄土海蚀崖地貌,在夏季强降雨时面临着类似勃艮第产区的困扰——看似轻微的几毫米降水,在20亩坡地上就能形成近百吨的径流冲击。 针对特殊风土条件,我们构建了智能化农业生态系统:葡萄园采用智能滴灌系统精准供水,全山铺设立体排水网络形成三级防护。具体而言,在葡萄园上方建设两条具备两级防水设计的山地防火道,有效拦截山顶径流;每层梯田设置雨篦子与暗渠系统,将降水有序导入山下水库或直接排放入海;同时在边坡处修筑生态挡土墙,葡萄园周边建设毛石挡墙,形成立体防护体系。 令人欣喜的是,蓬莱产区的经营理念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从张裕、长城等龙头企业到各精品酒庄,已汇聚一批兼具专业素养与国际视野的技术团队。更值得关注的是,越来越多酒庄经营者认识到葡萄园才是核心竞争力,甚至甘愿暂缓酒庄建设,也要将葡萄园管理做到极致。 虽然蓬莱产区酒庄分布相对分散,但每家都在探索特色发展路径。这里的风土上限极高,在理想年份完全具备酿造世界级佳酿的潜力。基于土壤与气候数据建模,我们已引进培育20余个白葡萄品种及品系,力求精准诠释海岸产区的风土特质。应对极端天气虽是全球产区的共同课题,但蓬莱葡萄酒人的专业精神与创新实践,正在将自然挑战转化为品质突破的契机。君顶酒庄有限公司总酿酒师、总工程师 邵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