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5中国酒业协会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专家座谈会在贵州习酒成功举办,上两届专家座谈会分别在莆田百威啤酒产区和吐鲁番楼兰酒庄葡萄酒产区举办。
三届专家座谈会分别在三大酒种重要产区举办,凸显中国酒业协会的“全域视野”:既有重点关注,更有全局统筹。
值得一提的是,每届专家座谈会都直面当下酒业大势,以问诊号脉为底色引导中国酒业找寻发展新战略、做好年度顶层设计。
自2023年酒类消费场景恢复不及预期、白酒库存积压、产品价格出现倒挂,行业进入存量博弈、结构性分化加速时期;到2024年中国酒业进入以强集中、强分化为特征的存量竞争时代和深度调整期,行业库存再次升压、渠道内卷、预期不稳、信心不足等态势;再到2025年行业产销量全面走弱、酒企盈利马太效应加剧,各酒种供需均进入产能下行阶段。
中国酒业协会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专家座谈会,在三年间直面行业新旧挑战,分别形成了以下战略共识:推进中国酒业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机械化建设,深挖传统活态酒文化、引导消费者正确认知、合理利用知识产权打造文化品牌;中国酒业短期波动、不改长期向好趋势,借势国家宏观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固有优势,中国酒业与宏观经济形势息息相关,独具长期向好发展根基;在品质个性化、文化活态化、消费场景化、市场国际化等领域,寻求中国酒业传承、创新、突破,以赢得更多市场机遇。
2023年,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指出,消费的变化、场景的创新、渠道的发展、新消费人群的崛起、国际化的广阔前景是酒业未来发展必须关注的重点。
其中,年轻化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年轻消费群体的消费观念不同于上一代人,有个性、更多元,同时也在意性价比。同时,低度白酒的涉猎人群更广,潜在市场规模较大,加之“她经济”、“Z世代”的崛起,低度酒能够满足当代女性和年轻消费群体对于酒类饮品时尚、利口、个性化等多重诉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产区化是酒业发展下一阶段的关键点。多年来,中国酒业协会始终坚定不移与各产区政府、名酒企业合作,推动产区化发展。通过产区共建,在产区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正加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形成酒业发展新合力。
2024年,宋书玉理事长提出酒类消费进入“消费理性+价格理性”的双理性时代,即“喝少、喝好、还要性价比好”成为消费者饮酒的核心诉求和重要主张。
新时期,国人的健康意识日益提升,酒精消费也逐渐从纯粹的享乐主义向更加理性、健康的方向转变。这一趋势不仅体现在消费者对于低度酒、无酒精饮品及功能性酒精饮料的偏好增加,还促使整个酒行业开始探索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宋书玉理事长指出,名酒产区和名酒企业是作为新周期下中国酒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力量,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是推动酒业提质升级的必然选择,标准建设与人才建设则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基石,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激励机制,将是酒类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另外,细分市场开发和国际化探索也是拓宽酒业发展边界的关键路径。
2025年,宋书玉理事长再提“态度理性+价格理性+选择理性”三理性时代。面对消费下行带来的需求端压力,酒企应当回归消费需求的原点。
当下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酒业市场的消费基数依然很大、消费升级大趋势仍将长期不变,国人对美好生活、美好产品的追求是永恒的。当下,酒业动销渠道必须重构,酒企必须深入思考如何打破传统渠道,如何发展新型厂商关系,更好地服务消费者,为消费者提供极致服务,赢得市场主动。
对于中国名酒市场发展,宋理事长和多位战略专家一致主张“高端消费减法论”。名酒作为高端消费品,其有效市场支撑是做减法、减出来的,名酒做加法与正确的企业经营方向背道而驰。名酒要保持市场稀缺、保持市场价格,就必须保持市场供给量。在消费需求没有增长的前提下,供给放大将导致价格下行;在市场需求增长的前提下,也需要适度增加供给量、保持价格匹配。简单直接地推动名酒品牌“一瓶酒变两瓶酒”、企业营收“一个亿变两个亿”的做法只会适得其反。
未来,中国酒业协会将持续在战略专家座谈会提出的顶层设计指导下,通过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行业发展的政策,协调行业内部利益结构的平衡关系,为未来战略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推动酒业战略从理念到行动的转化,确保整体战略的有效落实和提升,让中国酒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良性生态朝阳普照、生机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