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夏酒报》记者在走访市场时注意到一个现象:传统酒业正在主动转变姿态,努力与消费者“同频共振”,而实现这种共鸣的关键,在于真正走近他们的生活。
曾几何时,“到酒厂封坛”被视为酒企与消费者建立深度连接的高端方式,但这种模式却带有一定的“坐商思维”,主要依赖的是消费者对品牌的事先认同,尽管精准有效,但其局限性也相当明显:门槛高、辐射范围窄,更多是针对存量客户的价值挖掘,难以触达更广泛的潜在人群。
而当新一代消费者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品牌叙事,转而渴望亲身参与和沉浸式体验,酒企的“主动走出去”便成为一种必然。于是我们看到,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酒企以多元创新的方式“送酒上门”,深入消费者的日常与欢庆现场。
例如,燕京U8大篷车通过全国巡演,打造沉浸式潮流盛宴,借助元宇宙飞船造型、电竞互动与网红打卡点,将啤酒文化融入年轻人的社交与欢乐场景;牛栏山则深入市井烟火中的餐厅,于一餐一饭间传递温度,让白酒从礼节性赠饮回归为日常生活的陪伴;茅台更是走进黄果树、荔波小七孔、千户苗寨等自然与人文胜地,不仅发布新品,更将品牌故事嵌入旅行、民俗与非遗文化之中,使厚重传统变得可感、可触。
这些都在清晰地表明,中国酒业正在实现从“卖产品”到“卖生活方式”的战略升级。酒不再只是佐餐饮品,更是成为情感共鸣的媒介与文化认同的载体。对消费者来说,他们购买的不仅是一瓶酒,也是一种生活主张、一方精神栖息地。不论是一场山水之间的发布会、一次餐厅中的举杯互动,还是一趟巡演大篷车中的狂欢体验——酒企正不断为消费者创造“即饮即体验”的情感价值。
更重要的是,“走出去”意味着一种更具包容性的品牌语言,它打破了传统酒文化中过于强调历史、技艺与年份的距离感,转而以更轻盈、更亲切的姿态与大众对话。尤其在旅游成为日常、体验成为需求的今天,酒类品牌出现在风景中、饭桌旁、广场上,恰恰捕捉了消费者“活在当下”的生活主张。
当然,这并非否定“酒厂体验”的原有价值,传统酒厂仍然具备不可替代的文化沉淀和教育普及功能。但对大多数酒企而言,能否跳出物理围墙、走进人心战场,决定了其在未来竞争中的话语权。毕竟,酒业营销,早已不再是比拼谁的历史更悠久、谁的窖池更古老,而是在于谁更懂生活、谁离消费者更近。
不过,在走向生活化的过程中,酒企也需警惕过度娱乐化或商业化可能引发的品牌稀释。如何在“落地”的同时保持格调,在拥抱流量的过程中延续文化厚度,正成为摆在行业面前的创新命题。
说到底,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今,“走出深巷”早已超越一句销售口号,演进为一场品牌与消费者双向奔赴的文化旅程。封坛仪式虽在,却终究封不住时代奔涌向前的浪潮。若不想被时代抛弃,酒企应当主动走出高墙、深入市井,让酒文化从窖池走向街头、从历史走进生活——唯有真正与消费者同行,酒香才不会消散于深巷,而是沉淀为记忆、融入百姓生活的日常肌理,最终在传统与创新的交融中,成就跨越时代的文化生命力。